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种爱情困局叫“父母反对”

(2015-07-18 04:02:44)
标签:

情感

心理

分类: 周公子专栏
       象征爱情的泰姬陵,有时也会出现爱情悲剧。就在7月15日那天,印度一对情侣就选择在这里自杀,原因是两人宗教不同,一个信仰印度教,一个信仰穆斯林。他们想方设法说服父母让他们结婚,但父母还是不同意。这对情侣一时看不开就做了傻事,幸好抢救及时,现在已无生命危险。
       这种事屡见不鲜。东方爱情有一种困局,叫做“父母反对”,是指家长对子女的婚姻拥有特殊的权力,哪怕不了解子女的男女朋友,甚至不大了解子女本身,也不了解他们的恋爱质量,但依然有权力去促成或否决他们的婚姻;子女似乎也有义务听从。
       这在崇尚独立、18岁就离开父母居住的西方人看来,匪夷所思。他们不明白,父母反对,为什么不能坚持结婚呢?
       这得从人的“超我”谈起。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掌握道德和自我理想的部分。它是由“内化”形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人生信条、道德界限、理想信念,然后把这些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于是“超我”就逐渐形成,成为影响我们行为的关键。
       举例来说,如果一对父母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顺从权威”才是对的,并且要求孩子也这样做。那么,孩子就会把这一点“内化”进人格结构中,形成“超我”。日后,当孩子和权威产生矛盾时,“超我”就会要求他“顺从权威”,由此,一个言听计从的人就养成了。
       “超我”是我们人格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我们想和它对抗,就等于和自己对抗一样,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就如上述这个孩子,如果某一天突然想和权威对抗,“超我”就会跳出来,指责“这是不对的”,让孩子自认为错了,不得不遵从“超我”的旨意。
       由此可见,“超我”包含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信条、道德界限、理想信念,将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表现。
       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超我”的内容有一个显著差别,就是“是否包含孝道”,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
       在近代的西方文化中,个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强调和伸展,亲子关系趋向平等,这些理念在时代中逐渐内化入“超我”之中。因此,当面对婚姻,孩子和父母意见有冲突时,“超我”并不会要求孩子绝对顺从父母,更别说是“为保护心中所爱而自杀”了。
       但在东方,哪怕是当代,“孝道”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人的“超我”中多少内化了这个理念。一旦违背父母心愿,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内疚、自责。当一个人的“超我”完全被孝道占据,父母意志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时,如果他们想保护一点自主的、可怜的爱情,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坚持所爱,同时接受‘超我’的惩罚”,发展到极端,就是自杀。
       极端,往往会酿就悲剧。
                                                                                                                周公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