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逗小孩”成风,家长怎么护

(2015-07-12 22:16:52)
标签:

育儿

心理

分类: 周公子专栏

“逗小孩”成风,家长怎么护

刊登于《中国家庭医生》2015.07/下

 

文/周公子

     两岁5个月的小思,在二伯的哄逗下喝了一两多米酒,昏迷不醒,被诊断为酒精中毒,最后变成痴呆——这种“灌小孩喝酒”的陋习,是 “逗小孩”的一种方式。其余还包括吓唬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唆使小孩捉弄别人,把孩子气哭然后嘲笑他“小气”,欺骗小孩,故意歪曲小孩性别让他着急,等等。花样千奇百怪,但都包含戏弄、攻击和伤害。

 

(小标题)逗小孩包含不尊重

     恶意“逗小孩”是一种陋习,形成原因很复杂。中国强调“孝文化”,意在尊上。这意味着,长者比小孩更容易获得尊重,小孩得到的尊重往往不够,甚至会被当猴耍。比如,小孩不能反驳长辈,长辈却可以戏弄小孩。小孩不能给父母丢脸,父母却常常当小孩的面,对外人大谈“小孩尿床”等隐私话题。

     曾经有位读者说过:“我们那里很喜欢贬低小孩,说不贬养不大。我叔就曾经说我矮,一辈子是个小矮子——那时我才5岁,他已经25岁了!我很生气,骂他,我爸就警告我:‘叔是逗你玩,不能骂长辈’!但我的尊严怎么就没人管呢?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从小到大都很自卑。”

(小标题)自卑大人爱捉弄小孩

     有些成人小时曾被恶意逗弄、被欺负,内心很憋屈。这种人往往会渴望“牛”一回,体验“强人”的感觉。当他遇到孩子时,就会把自己熟悉的方式(“逗小孩”的手段),加到小孩身上,这样,他就能体验到“我能主宰别人”的痛快感觉了。所以,“逗小孩”的时候,大人往往特别开心。

     微博上就曾经爆出:云南一家学院周围有不少拾荒小孩。有些学生知道他们收集玻璃瓶,就拿绳子把玻璃瓶吊下去,等小孩一伸手,他们就把瓶子拉上去,让小孩扑个空——这种“逗”让学生很开心,因为包含了操纵和戏弄,能够满足他们内心一些不好的欲望。

(小标题)有些逗弄是出于无知

     有些人“逗小孩”并非出于恶意,他们觉得“逗”的过程很开心,甚至以为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却不知道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有些大人在孩子做自己的事时,硬拉孩子表演节目;不顾小孩意愿,一再让孩子“叫姐姐,亲亲我”;做些危险动作,例如把孩子抛起来,让孩子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把孩子熟悉的玩具抢走,用自己的玩具去“逗”,试图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的大人经常会弄得孩子很烦。

     多年前,媒体就报道过一宗惨案:一名男子去妹妹家作客,想和一岁半的小外甥玩,孩子不怎么理他,他就把孩子轻抛起来再接住。孩子发出“咔咔”的声音,他认为孩子爱玩这个游戏,就越抛越高。突然,孩子的半个脑袋就被吊扇削掉了!——这种无知的逗弄,哪怕不造成惨剧,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为孩子真正的意愿没被重视,不得不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变成失去自我的“小木偶”。

(小标题)警惕有性意味的“逗”

     有些“逗”包含了性意味,这在落后地区比较常见,比如弹男孩的“小鸡鸡”,某些别有用心的亲吻抚摸,等等。这种行为隐藏了压抑的性欲,通过开玩笑的方式指向小孩。

     2012年,在四川雅安就曾出现过保安虐童案。一家小学的保安对学生滥用私刑,全部带有性成分,比如,最晚进门的男孩子将被同学轮流弹生殖器;不肯弹的人,自己就要受刑;还有罚小孩用筷子“擀小鸡鸡”等,导致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这种“逗”已属于性侵犯,而在如此小的年纪遭受性侵犯,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精神疾病里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容易出现自毁、滥性、酗酒、伤人等行为,人生痛苦不堪。他们的童年,据统计,有70%都曾经遭受过性侵犯和暴力虐待。

 

Tips

面对“逗小孩”,不必太紧张

     “逗小孩”在我国很普遍,许多都不带恶意,也不是“大人一逗,小孩就会受伤”,所以父母也不必过分紧张。

     首先,孩子并非玻璃心,而且复原能力也很强,特别是心理底子好的小孩,平时对自己有充分的肯定,不会因为外人一两句玩笑话而受到伤害。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小孩分成“很少被赞赏”和“常被父母赞赏”两组,对他们说:“你不好看。”结果,前一组里,有些小孩哭起来,有些变得抑郁,有些沮丧地说“嗯”;后一组里,有些小孩认真地说:“不是,妈妈说我漂亮。”有些看了试验者一眼,继续开心地玩,没有受到影响——其实,在这两组小孩里,真正有影响力的是“父母平时对他们的评价”。拥有大量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的小孩,内心有自信,是不会轻易因为外人的贬损而自我贬低的。

     所以,父母平时要多关爱孩子,为孩子打下扎实的心理基础,这样,孩子就能自如地应对外界的风雨了。

其次,遇到恶意“逗小孩”,除了保护孩子以外,要紧密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没有异常,就不必反应太大,以免孩子没被“逗”坏,反而被父母吓坏了。我就曾见过一位母亲,别人摸了一下孩子的脸,孩子没什么,还在继续玩。突然,这位母亲大叫起来:“很多细菌的!你有没有洗手啊!”然后拿纸巾拼命擦孩子的脸,吓得孩子大哭起来——这就是过度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

     不过,如果被“逗”之后,孩子出现惊恐、哭泣、做噩梦的现象,父母就要及时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安抚他的心灵了。必要时,还要求助于社工和心理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