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抛弃特别敏感的女子
(2015-06-25 03:43:44)
6月23日凌晨5时许,一列火车正开往合肥,车上一名女子突然报警,强烈要求下车——理由竟然是找老公!
原来,女子之前和老公吵架了,这次准备回合肥彼此冷静一下,没想到一觉醒来,发现老公不见了。她认为自己已被抛弃,于是不顾一切要求下车。但警察调查后得知,她的老公只是暂时不想见妻子,自己躲了起来。
抛弃恐惧,是女子常见的一种恐惧。这里面有很明显的文化原因:长期的重男轻女,甚至杀戮女婴,牺牲家中女子去成就男人的恶俗……都令到抛弃恐惧渗入到女子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中方,西方,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这类痕迹。
不过,“文化”并不能解释上文女子的过激,因为许多人也许会经历过和她同样的情况,甚至拥有更加糟糕的过往,但行为却不至于像她那样极端。很明显,这种极端虽然有文化的痕迹,但更多带有个人色彩。她的人格结构,必有独特之处。
什么样的人格结构,会导致这种极端的行为呢?具体情况很复杂,但可以试举例说明——
比如说,有些人的人格,可能对“抛弃”特别敏感,特别难以忍受。常见的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害怕被抛弃”。他们不一定真的有被抛弃的经历,但他们往往成长于一个特别悲惨的家庭,父母可能是酒鬼、瘾君子、精神疾病患者,情绪难以自控,大起大落,会虐待、性侵子女,时而又对子女表现得非常依赖,要求他们对自己千依百顺。
这样长大的孩子,一方面特别渴望亲密关系,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拥有过(亲密总是伴随虐待,所以他们戒备重重,又爱又怕);另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亲密关系,同样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拥有过。
所以,他们会谈恋爱甚至结婚,但同时,他们对“被抛弃”又特别敏感。配偶稍有风吹草动,都容易导致他们联想到“对方不要我”,从而触发过激行为。
再比如说,有些人的人格结构里,“抚慰”这个功能特别弱。究其原因,父母或许也没有真正抛弃过他们,但在分离的时候,父母也从来没有好好安慰过他们。父母可能只是简单粗暴地把他们丢在幼儿园或者亲戚家,晚上再把他们接回去,但从来没有耐心地哄哄他们,抚慰他们对于分离的悲伤、恐惧、焦虑、愤怒……因此,这些孩子也没法学会抚慰自己。
所以,当这些孩子面对“可能被抛弃”的想法时,由于抚慰功能基本不起作用,所以他们就显得特别坐不住,同样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
要面对一个特别害怕被抛弃又容易激动的配偶,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周公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