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公子心理
周公子心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913
  • 关注人气:2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夫妻吵架,他非要闹得人尽皆知

(2014-08-11 16:54:02)
标签:

心理

情感

离婚

黄奕

娱乐

杂谈

分类: 周公子专栏

夫妻吵架,他非要闹得人尽皆知

文/周公子

●新闻链接

·去年底,演员黄奕和老公黄毅清感情突变。黄毅清连发微博,指黄奕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家里放了求姻缘的佛牌,骂小孩,并上载视频称黄奕失控。

·其后,两人闪电和好,黄毅清发微博称:“我爱你,对不起,我的另一半。”然后删除之前的微博。

·当网友以为事件已经过去时,香港有杂志发报道指黄奕出轨,黄毅清转发报道,并多次发微博连爆家事,称黄奕与人开房;接着,黄奕前夫姜凯补刀指其偷腥——令网友哭笑不得的是,黄毅清也在微博唱双簧般回应姜凯说:“别再补刀了。”

·黄奕方面通过发布声明、律师函、额头受伤照片、验伤证明、证人作证等,反指黄毅清在她孕期出轨,家暴。两人的矛盾暴露于公众视野,日趋白热化。6月底,黄毅清再次删除部分攻击黄奕的微博。

●导语

黄奕与黄毅清的夫妻矛盾扰攘半年,谁是谁非,外人不甚明了。不过有一点比较清晰的是,这件事源于黄毅清连发微博爆料,并在他的推动下不断发酵。如此夫妇之私,闺房之事,直白无遗拿到外人面前去说,导致它变成一场群殴,这,可不是每对夫妇都能做到的。

环顾现实世界,这号人物也不算少。夫妻闹一点矛盾,不肯关起门来两口子解决,非要拉上七大姑八大姨、哥们儿、闺蜜甚至微博粉丝,成群结队帮自己攻击对方,让简单的冲突变得异常复杂,可以修补的关系变得无可挽回。这种事,我们也看得不少啦。

群殴代价很大,这些人未必不知道,像发了微博又拼命删除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所领悟。但无论如何,这些人就是忍不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内文

(小标题)殴:将攻击指向对方

会将夫妻私事变成群殴的人,都是将攻击外指的搏击专家。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攻击性是不良回应环境下的分解产物。比如黄毅清,他这一轮对黄奕的攻击是如何开始的呢?从微博截图看,他的原文是:“为什么不私下沟通?我想,那是因为有人在外逍遥,挂电话不回信息无从沟通。”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他想找人(渴望有回应),但找不到人(无回应),于是他生气了,发了好几条微博抱怨老婆(攻击外指)。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生气并将攻击指向配偶,这是常见而健康的事,轻则吐槽,重则争吵,都意味着对亲密关系的清扫。攻击是为了向对方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之间有些问题,很严重,希望你注意,并和我一起解决。”这时,如果配偶给予我们理解接纳式的回应,我们的攻击性就会消失,亲密关系也会因为调整而更进一步。

这么说来,攻击外指本来是修剪爱情枯枝的大杀器,越打越亲热的伴侣不在少数。但是,如果“殴”字挂了一个“群”,那就可能变味了。

(小标题)群:令伴侣冲突失控

看过动画片版(不是好莱圬电影版哦)《变形金刚》的朋友都知道,威震天本来是支枪,根本不会飞。需要打架的时候,他就跟会飞的红蜘蛛合体,威力大增——这就是“群殴”的力量,它让我们产生“如虎添翼”的感觉。夫妻斗嘴时,这种感觉诱惑我们拉帮结派去攻击对方,企图用口水淹死他/她,一人打一个响指震死他/她,很爽,又不费吹灰之力。

但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面对冲突时,我们渴望着拉帮结派,而不是一对一单练?是不是我们心中充满无力感,担心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是不是我们满怀恐惧,担心自己一败涂地?是不是我们在躲躲藏藏,防止自己的缺陷暴露无遗?因为无力和害怕,我们把一群个性不同的人拉进战斗序列,人多手脚乱。于是,亲密关系倾向失控了。

(小标题)渴望完全控制局面

群,被引入伴侣冲突之中,往往同时具有现实功能和心理功能。现实功能包括:造势以利于争产、争夺小孩抚养权等,就像黄奕和黄毅清正在做的一样。但同时,心理功能更加常见——我们拉帮结派攻击对方,是渴望能一下子完全控制局面。

在自体心理学中,伴侣冲突会打击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你冒犯我了!”,或者“你还不高兴?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吗?”,或者“这是我应得的,你为什么不给我?”……如此种种,都和我们冲突前的预期有很大差距,于是我们觉得局面失控了,感觉有些崩溃,继而会产生重掌大权的冲动,希望迅速制服伴侣,让一切变为我们期望的样子。

这个节骨眼上,人和人的区别就出来了。有些人心理结构发育比较成熟,能够很快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调整出来,让冲突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但有些人就像个大孩子,一生气就变得无情、冷漠、专横,非要把对方打翻在地才能咽得下那口气——后者就很容易找人“群殴”伴侣,哪怕是口头上的,他们最爱说的话是:“说,你说得这么多张嘴吗?”

(小标题)外人是我的拐杖

群,被引入伴侣冲突之中,还有一个心理功能,就是弥补我们的不足。在与人交际的时候,我们都难免有大大小小的不足。但正常人还是基本上能独立摆平亲密关系的。不过,有些人就特别弱一些,因为他们和父母粘得太紧,粘的时间太长,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因此他们适应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技巧会出现发展性缺陷。

比如,有些人自小窝里横,在外面闯了祸,爹妈会帮他出面搞定,这种人长大后就缺乏沟通能力;有些人小时身体弱些,家人就大惊小怪地说:“你什么都不能做了,我帮你做吧。”于是孩子根本没自信;有些人的父母很强势,完全支配孩子生活每一件事,最后孩子就没主见了,简单的事情也不会协调……

这些和父母粘得太紧的孩子,心理结构都是“缺”掉一大块的,所以他们离不开父母,就算父母离去,他们也会下意识寻找“拐杖”。因此也不难想像他们在伴侣冲突中呼爹喊娘。他们最爱说的话是:“等着,我找我妈跟你说!”

●Tips

(小标题)如果你还想和好,不要“群殴”

我们内心都有创伤点,一个点受到攻击都很要命,如果几个点都受攻击,就很难顶得住了。“群殴”偏偏最容易发生多点攻击,如果一人骂“你就该被甩”,一个人骂下三滥,一个人再问候双亲,而恰恰被骂的伴侣就有抛弃创伤、性冲突和丧失经历,那谁还受得了啊?很多原本可以修补的关系,就在“群殴”之下一刀两断了。

(小标题)如果你想孩子心理健康,不要“群殴”

在自体心理学中,儿童期是理想化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体验父母“很安全,能保护我,能引领我”等感觉,以构建他们自己的安全感、志向、信心等等。这时,如果他们发现父母轻易就被一群人攻击、否定甚至“一巴掌拍扁”,这个理想化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导致他们难以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结构,这个过程会是创伤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