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婆媳关系的讨论。有网友提出,婆媳关系的关键在于媳妇。因为婆婆总是恐惧媳妇抢自己的儿子,媳妇如果能够接纳这种恐惧,不与之对抗,并帮助婆婆理顺和公公的关系,婆婆就会慢慢放下恐惧,不再针对媳妇。
当然,这条微博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对。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婆媳关系的关键在于男人。因为婆媳都在争夺他的爱,只要他划清界限,就能制止这种无谓的争夺,让婆媳走上和平的轨道了。
在婆媳关系中,我们总想找出一个Keyman,指望搞定这个人,就能搞定一切。但这可能吗?
从结构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整个家庭是一个动力系统,各成员有自己不同的动机、愿望、诉求,构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动力,并在一些微妙的规则指挥下达到平衡,以保证这个家庭在不同动力作用下趋于稳定。
病态的家庭里,规则也是病态的,它会导致某些成员出现问题,并以他们的牺牲,来换取整个家庭的稳定。
举两个例子——
比如,在一个公公、婆婆、丈夫、媳妇的四口之家里,婆婆没有下意识争夺儿子,但她实际上一直嫌弃公公赚不到钱,没有本事让她过上好日子。同时,这个家“不准挑战公公权威”的潜规则,又让她压抑了自己的不满,于是,这个不满就可能会转向媳妇,表现为拼命责怪她不会赚钱——这样,这个家大体上就会因为媳妇的牺牲而维持基本的稳定。
再比如,在一个锄弱扶强的家庭里,大家都习惯以“教训别人”来彰显自己的重要性,非得给别人挑毛病,自己才会舒服。不幸的是,家庭里的妈妈正是最经常被挑毛病的人。她的功能之一,就是被子女们教训,以便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这时,有个成员新娶了一个媳妇,于是其他人就习惯性地拿这个话题说事,说妈妈性格不好,不会和媳妇相处,甚至在媳妇面前揭挑这个妈妈。这样长期下去,婆媳没问题,也会被他们说出问题。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婆媳关系”只是表面症状,病根却在于家庭的潜规则、各人的动机(动力),以及动力在潜规则下的分布。在治疗“婆媳关系”这个问题时,如果我们只盯着某个人,或者仅仅是婆媳这段关系,而不去看整个家庭的动力规则,那么很有可能,我们无法最终解决婆媳问题。或者一时解决了,很快,又会在家庭中打回原形。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