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禽流感又出来溜达了。广州市民当然够警觉,不过,还是鸡照吃,鸟照养。
对于流行病,广州人反应一向淡定。就说禽流感最犀利的时候,全国很多地方都抢购大米、食盐、醋和口罩,但绝大部分广州人没有陪他们玩,市民内心也相信,这场病很快会过去——弥漫性恐慌,不会淹没广州人的意识。这种集体安全感,是近几十年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特色。
记得,1988年的广州还不如现在淡定。那一年,抢购风横扫全国,广州也有不少人搬出整份家当,抢粮抢布,连电视都要买几台放在家里——换成现在,不会咯!
有这份变化,与广州社会变迁关系很大。上世纪80年代当家的那代人,很多小时候都吃不饱穿不暖。匮乏,成为他们内心一道很深的阴影。当流行病或者放开价格管制这类变化因素出现时,阴影就会被牵扯,令他们想起匮乏的悲惨。所以忍不住会去抢购。哪怕到今日也是如此——记得2003年非典,跑去抢购的,多数都是老人。
但近几十年来成长的一代,内心阴影没那么重。广州物质渐丰,又开放得早。70后80后,大部分人小时,饿就有得吃,冻就有得穿,病就有得医,心里面渐渐形成一个信念:“生存保障会有的,自己不会惨到像60年代孤儿那样。”所以遇到变化,他们会比较淡定。
培育出淡定的一代,广州前辈又走过多艰难的一段路呢?年尾写下这篇文章,内心,充满感激。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