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因为“双十一”闹家变的新闻可真不少。最近一单在宁波鄞州,因为老公朱某发现老婆刘某的购物车有大量链接,就偷偷删除了一些。老婆发现后很不忿,说:“我花自己的钱,你没权干涉我。”于是,两口子就闹起了离婚。
最后这事怎么解决呢?是老婆在司法所调停下告诉老公,她知道老公非常节省,不喜欢她购物太多,所以已经不在实体店买东西了,专等网购,还要打折才入手——也就是说,她改变了多年习惯,已经为他让步了。这下,老公听了很感动,说:“老婆,走!你告诉我喜欢的是哪件衣服,我现在就给你买去。”——他也让了一步,于是两人就和好了。
这是一个关于“忍让”的成功例子。忍让,是亲密关系磨合的关键。提起忍让,很多人会把焦点放在“忍”上,总强调,在冲突中有一个人必须压抑自己,迁就对方——而忽略了:让,才是忍下去的前提。
为啥这样说呢?这要从导致冲突的习惯讲起。
人长期形成的习惯,背后总带着深层愿望。比如上文的老公“节省”的习惯,背后也许包含着“安全”的愿望,即:他可能从小贫困,必须拼命攒钱才能安心;或者,节省也许包含着“荣誉”的愿望,他可能总是因为节省而被奖励,久而久之,精打细算就成为他获取尊严的方式了。
无论习惯背后是哪种愿望,它的扎根都是深远的,一旦被动摇,被压制,人就会陷入焦虑中。所以,省惯的人,你要求他大手大脚,或者要他和一个大手大脚的人生活,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都会要他命的。
同理,习惯购物的人,背后同样有着深层次的愿望,它可能是自我安慰(买点东西哄自己)、或者感受自己的价值和进步(以前我买不起,现在我赚钱能力提高了,看,我多么自豪!)——无论是哪一种,购物都是她自我满足的重要方式。如果你夺走这种方式,完全不准她买,她会疯掉的。
如果两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根深蒂固、而且差异极大,要生活在一起,“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忍之前,必须要给他们的愿望各自“让”出一条生路,让愿望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样的人,才能“忍”得下去。
比如像上文的老公,是因为老婆先放弃了实体店购物,让他节俭的愿望被部分迎合了,他才能忍住对金钱的心痛,主动拖老婆去买衣服。
而上文的老婆,也是因为“买衣服”的愿望被老公主动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她才和老公言归于好的。
亲密关系中,有忍有让才会有生机。如果只忍不让,就意味着愿望完全没法满足。这样的关系匮乏空洞,人,迟早要逃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