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南快报》载,在宁德霞浦的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静安师太,出家已经19年,最近却好好地卷入了离婚官司。
原来,这位师太和老公年少成婚,共度30多年,连孙子都有了。这时,师太觉得自己的烦恼和痛苦都在增加,就决然遁入空门。然而,这位静安师太和其他清静出家人不同的是,她看上去显然尘缘未脱——既放不下身外物,执意要在旧房子上和丈夫争论长短;也放不下“我执”,虽然和丈夫实际分开19年,但她还是不肯离婚;而且,出庭时她也放不下形象,怕“有碍观瞻”,于是请了律师代为答辩。
都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可这位师太的烦恼依然是满满的,19年,似乎也未改变什么。看来,她人虽出家,心却留在婚姻里。所谓的出家,只是她对婚姻生活烦恼的逃避而已。她躲入深山,自以为躲过了争吵和变化;同时,她维持了婚姻不破裂。本来,这个办法似乎是两全其美的。可惜,丈夫晚年多病,见她没有陪伴自己,就产生了离婚再娶的念头,最后法院也予以支持——静安师太这个“两全其美”的梦,就落空了。
静安师太是个特例,但像她这样做的人,现实中也不算少。
婚姻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很多好处,就算名存实亡,婚姻也能带来社会认同感(不少人认为,有伴侣怎么都比单身好些);归属感(“我”好歹有个家,不是一个人);安全感(财产避免重新分割受损);稳定感(社会关系不必调整,自身不必重新适应单身生活或适应另一个伴侣),等等。所以,不少人在矛盾尖锐的时候不会选择离婚,但同时,因为无力解决这些矛盾,他们就会选择逃避。这些逃避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最直接的就是“互不理睬”,很默契地避开交谈,婚内分居,不吵架也不离婚;
“出轨”,结交第三者,把对伴侣的期望全部放在小三身上,自己对伴侣就没有指望,也没有失望,于是婚姻关系看上去倒风平浪静了;
“和子女结盟”,抓住孩子,特别是异性孩子,用他们来代替伴侣终日陪伴自己,诱惑孩子联手孤立伴侣;
“工作狂”,完全寄情工作,一刻也不落家,只为避开和伴侣接触——这种人或许会落个好名声,但有苦自己知道……
无论哪种逃避,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冲突,避免危及婚姻。然而,逃避问题,也意味着给予问题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它成长到避无可避的地步,逐渐将婚姻掏空。到那时,只要外间条件稍有变化,关系就会彻底崩溃。就像上文师太的老公,晚年开始多病,身边无人照顾,心里对妻子长久的不满就即时爆发。最终,婚姻也就无可挽救了。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