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有个小伙子在商场门前精心布置好蜡烛阵,用大约50个彩色蜡烛杯,在地上摆出心形,说这么做是为了向一个女孩求爱。过了5分钟,女孩果然出现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她没有被感动,反而冲着小伙大喊:“真没出息,整这玩意干啥呀!”然后将蜡烛阵踢得七零八落,还用蜡烛砸伤了小伙子的左眼眶。
这让我想起,经常有人求爷爷告奶奶地问其他人,说想打动对方,求一个有创意又能感动人的招数。我有时也会收到这类提问,于是我就反问:“对方喜欢什么?一般情况下,容易被什么打动?”这时,提问的人往往就张口结舌,啥都答不上来,好像自己和对方根本不认识一样。
这时我就纳闷:连对方基本的喜好都不知道,这所谓的“爱”该有多大水分啊。冒冒失失去企图“打动”,成事的把握有多大,吃憋的几率有多高呢?一搞不好,就会像上面的小伙子那样,身心受损吧?
实际上,这种人吃憋的机会也真的相当大。因为他们追求的方式并不神入,常常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因此招人讨厌。
神入,empathy,被比喻为“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鞋中的能力”,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对别人感同身受,能够体贴、接纳和理解对方,就好像能够进入对方的“神魂”那样。同时,这个人又能够保有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身份的觉察,俗话说,就是保留自我。
神入是一种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但最先是从母婴的亲密关系中习得的。母亲能够神入孩子,体贴并理解孩子哭哭笑笑背后的真实需要,积极地回应,并给予恰如其分的挫折,那么,这个孩子的精神结构就会在神入中健康地构筑,并在后天取得神入他人、接纳理解外界的能力。
擅长神入的人,往往是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亲密关系)的高手。
首先,神入本身就是一件打动人的技能。比如,善于神入的人很容易去接纳对方的情绪,“你生我的气了?我明白,你生气想必有你的道理。你可以生气,有权利把情绪释放出来,你不必担心生气就会失去我的爱。”
想想,现代社会,多少人是在父母“不许生气”的威吓下长大的?他们有情绪,却不被接纳,无法表达,只好自己辛苦憋着。于是,当他们遇到一个神入的人,鼓励他们释放自己,他们会如何被这份包容所感动?
其次,神入也是一件促成互动双赢的技能。善于神入的人不会闭门造车,像上述小伙子那样,想当然地认为女孩“应该”会喜欢蜡烛阵(其实只是他喜欢蜡烛阵而已)。相反,善于神入的人会去观察对方的行动,聆听对方的话语,留心对方的反应,慢慢以此去接近真实的对方。如果不明白,他们会去沟通。所以,当他们在需要去“打动”别人的时候,对于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心中是有一点谱的,基本能保证让对方高兴,同时自己加分。
神入一般会给对方“你很体贴,对我很好”的感觉。但这种“好”,跟上述小伙子的“好”有很大区别。后者是不神入的(不体贴,不能“体”会,因此无法“贴”近)、一厢情愿的、无视对方喜好的,是“我觉得好”,而不是“我知道你觉得好”。所以,缺乏神入能力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遇到大问题。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