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幸福婚姻,就是必须“见到爱”
(2013-05-08 19:05:20)
标签:
情感 |
看完以后,我为这些朋友松了一口气:很好,很好,幸好你们的爱不是这样的,幸好,你们没把剧中的关系看作爱,无论电影背后的主脑是怎样的,至少,你们爱得很明白。
爱,是两颗心碰撞所产生的“美——好”,让我们愿意靠近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由爱主导的关系是非常美妙的。然而,除了爱以外,两心相遇,还会触发出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过去积淀的恐惧、绝望、悲伤……令我们感到痛苦,迫使我们抓住一段关系,想以此躲避这些情绪。
爱,和这些情绪,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前者是吸引生命向往美好;后者吸引生命逃避痛苦。两种吸引力常常被混为一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充斥着这种混乱,难怪那么多人看着里面的所谓“爱情”,会很不舒服。要知道,那根本不是爱,只是痛苦和逃避。如果我们追求的关系没多少爱可言,只为逃避过去积淀的痛苦,那么,我们会重复过去的模式,选择令我们痛苦的伴侣。
比如剧中郑薇的两段关系——吸引她的男人,也是令她痛苦的,他们都在拒绝她和抛弃她。
所谓青梅竹马的男友林静,不肯和她捅破窗户纸,在她千辛万苦考到他所在的城市之后,他居然消失了,宁愿躲在暗处看她,都不愿意跳出来表白。然而,这个男人保持的距离,恰恰成为对她的吸引力。反观,当他送上门来,这份吸引力大打折扣了。在电影里,她轻轻地、“无私”地,就把他推给了疯狂的施洁。
爱的启蒙陈孝正,一看就知道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的人际关系很差,不会表达自己,洁癖,显示着他对自己和他人的不接纳,他要么隔离,要么打人,他的婚姻是利益交换。对于郑薇,他也是始于粗暴,继而拒绝,伴随羞辱的。但偏偏是这样的特点,特别是拒绝,又吸引了郑薇的注意力。这次,她对拒绝的趋之若鹜表现得淋漓尽致,越被拒绝越兴奋,甚至厚着脸皮把他的羞辱一句句硬说成是情话,到处宣扬他们的关系。陈孝正这样的伴侣,情到浓时也会挑剔她的作业,分手则是一场偷偷酝酿的背叛。但她被这种人一直吸引着,直到他不再拒绝,打算去爱她一次时,她的表情就冷静多了。
为什么郑薇两次都选择同样的男人?电影只给出了一点线索,她的母亲出轨了,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没有出现,缺位,暗示着距离、拒绝和抛弃。这样家庭长大的女孩,寻找一个差不多的伴侣,希望感动他,让他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爱,这不足为奇。郑薇的恋情,恰恰反映了这种悲剧性重复。
其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小说版,还是有一点爱的情节存在,可惜电影就像潘多拉盒子,把美好删掉,却放出狂暴和痛苦——这点爱是:林静想把父亲的骨灰埋在槐树下,却发现郑薇在埋东西。他私自挖出来一看,原来是18岁生日那年的童话书。林静把这书带走了——这成为他们共鸣的标志,曾经擦出的梦幻和美好,就凭这一点,令郑薇放弃陈孝正,选择了林静。幸福婚姻,就是必须“见到爱”。周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