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阳长裾jū
《汉书 邹阳传》
《上书吴王》
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谷,咸阳遂危。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今胡数涉北河之外,上覆飞鸟,下不见伏兔,斗城不休,救兵不至,死者相随,辇车相属,转粟流输,千里不绝。何则?强赵责于河间六齐望于惠后城阳顾于卢博,三淮南之心思坟墓。大王不忧,臣恐救兵之不专,胡马遂进窥于邯郸,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虽使梁并淮阳之兵,下淮东,越广陵,以遏越人之粮;汉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辅大国;胡亦益进,越亦益深。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臣闻蛟龙骧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圣王厎节脩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知毕议,易精极虑,则无国而不可奸;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恶臣国而乐吴民,窃高下风之行,尤悦大王之义。故愿大王无忽,察听其至。
臣闻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不能止幽王之湛患,淮南连山东之侠,死士盈朝,不能还厉王之西也。然则计议不得,虽诸贲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故愿大王审画而已。
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自立天子之后,使东牟朱虚东褒仪父之后,深割婴儿王之。壤子王梁代,益以淮阳。卒仆济北,囚弟于雍者,岂非象新垣等哉!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左规山东,右制关中,变权易势,大臣难知。大王弗察,臣恐周鼎复起于汉,新垣过计于朝,则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高皇帝烧栈道,灌章邯,兵不留行,收弊人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水攻则章邯以亡其城,陆击则荆王以失其地。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愿大王熟察之。
译文
臣听说秦背靠曲台之宫,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划分郡县使其互不侵犯,出兵征讨匈奴、南越。到其晚年穷途末路,张耳、陈胜以合纵六国之兵为据,攻打函谷关,咸阳便成孤危之地。为什么呢?因所设郡县互不相亲,千家万户不来相救。现匈奴几度攻到黄河北边,骑兵一到甚嚣尘上,上不见飞鸟,下不见伏兔,战斗不休,救兵不止,死者相随,车辇相连,军粮转输,千里不绝。为什么呢?
因赵王只想恢复其河间之地,六个齐王一心怨恨惠帝吕后,城阳王只盯着济北的卢博,三个淮南王更想着为父报仇。大王怎不想想,诸国各有私怨,各有主意,恐怕不会专为吴国发出救兵。这样,致使匈奴的兵马进窥邯郸,越人的舟楫涉过长沙齐聚青阳。即使梁王联合淮阳之兵,下淮东,越广陵,以断绝越人的粮道,汉军也截断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扶助大国,匈奴也能日益推进,越人也能更加深入,这就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担忧的事。
臣听说蛟龙举首奋翼,则浮云流动,雾和雨都聚集而来。圣王砥砺志节修养德行,则游说之士都归附其义思慕其名。如今臣只要竭尽智慧精思远虑,则没有哪个诸侯国不可去供职; 只要将鄙陋之心加以掩饰,则哪个大王的门庭不可去挥舞长袖?
然而臣之所以走过几个大王的朝廷而不去,背离家乡不远千里而来投奔大王,不是厌恶自己的国家而喜欢吴国的民众,而是向往大王的高风德行,尤其欢悦大王的仁义。因而希望大王不要心不在焉,仔细听清我说的意思。
臣听说上百只鸷鸟,不如一只大鹗。赵未被分割之时,武力强盛,力可举鼎之士聚于邯郸,一天便可形成集市,但无法救助幽王被吕后囚死。淮南连络山东的侠客,敢死之士充盈朝廷,但也不能使被废迁到西边的厉王返回。如果不听忠言,即使有专诸、孟贲那样的勇士,王位也不能安稳,这是明摆着的。希望大王审慎考虑。
当初,文帝入关立为天子,面对纷乱之局而寒心颤栗,每天不待天明即起身操劳。自登基即位,便派遣朱虚赴齐,嘉奖齐王首先举兵诛伐诸吕之功,又分割土地封宗室子弟为王,以皇子分别占据了梁、代膏腴之地,又将淮阳并入梁地。接着,济北王谋反被诛,将淮南王囚死于雍,二王之所以如此,岂不是有像新垣平那样的臣子撺掇吗!
当今天子刚刚继承先帝之遗业,即左边规约山东诸王,右边临制关中之地,权柄转移,形势变换,亲近大臣也难摸底细。大王对此如不觉察,臣恐怕有如新垣平之徒妄言周朝的宝鼎又出现于汉中而煽风点火,则我吴的继嗣,等不到当世就将灭绝。高皇帝火烧栈道,水淹章邯,兵不停留,民不解困,东驰函谷,大破西楚。水攻则使章邯亡其城,陆攻则使霸王失其地,这些都证明了汉室之安固,希望大王仔细察考。
曳裾王门
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
邹阳(生卒年不详),齐人,西汉前期散文家,以文辩著称。《汉书•艺文志》列入纵横家,著录文章7篇,今多亡佚,《史记》、《汉书》本传载有《谏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有清人马国翰辑佚本。
王符逢掖
《後汉书》卷四十九《王符传》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後,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馀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後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xǐ
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符竟不仕,终於家。
译文
王符, 字节信, 安定临泾人。年少时好学, 有志气操守,
和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是好朋友。安定的风习是瞧不起小老婆生的孩子, 而王符没有外家, 所以乡里瞧不起他。自从和帝、安帝之后, 当时盛行流动做官, 有权势的人互相推荐,可是王符却耿直不和世俗相同, 因此不能做官。而内心很不舒坦, 于是隐居在家著书三十余篇, 来讽刺当时政治的得失, 不让自己的名姓被人家知道, 所以书名叫《潜夫论》。
……后来度辽将军皇甫规解除官职回到安定, 同乡人有用货财买到雁门太守的人, 也离职回家, 用名片去进见皇甫规。皇甫规躺着睡觉不出来迎接, 那人已经进门后, 便问道:“
你以前在郡守任里吃雁肉,
味道不错吧!”不久,
又有人报告王符在门口求见。皇甫规素来听到王符的声名, 于是连忙起床,
衣服的带子尚未系好,
趿着鞋子出来迎接,
握着王符的手进屋,
和他坐在一起,
极为欢快。当时人便这样说道:“二千石的府尹,
抵不上一介布衣之士。”就是说书生道德品质之高贵。王符终于没有做官, 老死在家里。
王符(85?~163?)东汉政论家、文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与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