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说》教案

(2013-09-23 18:12:51)
分类: 随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段:

1、本文题目“师说”的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那么,同学们思考,如果是你,你会讲关于从师的什么道理呢?由此可见,作为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为什么要“从师”?怎样“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作者是怎样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的?第一段同学们都事先预习过了,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3、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第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4、那么,第一段是如何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的呢?

明确: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教师的职责(正面);
      第三层:教师的重要性(反面);
      第四层:择师的态度;
      第五层:择师的标准。

 

(二)、研读第二段:

1、我们再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第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3、那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呢?

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4、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韩愈的个人简介和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梳理了第一二段的文言文知识点,了解了第一二段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明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四段,看一看这两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韩愈的个人简介和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梳理了第一二段的文言文知识点,了解了第一二段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四段,看一看这两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文本研读:

1、我们来看看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这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样的分观点?又作出了什么样的论断呢?

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4、那么,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引言论证,引例论证。

5、我们再来看看第四段讲的是什么?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6、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这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7、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同时“不拘于时”照应了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

8、同学们思考,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种句子,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a、语气词的使用。

     如“嗟乎!呜呼!”加强了感叹的语气。

b、不同句式的使用。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

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感叹、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三、总结:

     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在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和事例,采用引言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重点论点。第四段作者称赞李蟠的“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原因。同时“不拘于时”照应了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另外,本文的语言特色就是“整散句结合”、“顶针修辞手法的使用”、“丰富的语气表达”,使得文章非常的富有感染力,说服力非常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