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2013-09-23 18:12:51)分类: 随堂教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段:
1、本文题目“师说”的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那么,同学们思考,如果是你,你会讲关于从师的什么道理呢?由此可见,作为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为什么要“从师”?怎样“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作者是怎样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的?第一段同学们都事先预习过了,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3、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第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4、那么,第一段是如何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的呢?
明确: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二)、研读第二段:
1、我们再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第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3、那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呢?
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4、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韩愈的个人简介和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梳理了第一二段的文言文知识点,了解了第一二段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明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四段,看一看这两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韩愈的个人简介和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梳理了第一二段的文言文知识点,了解了第一二段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四段,看一看这两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文本研读:
1、我们来看看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这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样的分观点?又作出了什么样的论断呢?
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4、那么,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引言论证,引例论证。
5、我们再来看看第四段讲的是什么?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6、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这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
7、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因为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8、同学们思考,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种句子,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a、语气词的使用。
b、不同句式的使用。
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感叹、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