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联林珍奇》的故事梗概
(2013-11-17 14:57:01)
第
千年古树当衣架——凌真
万里长江作浴盆——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明代才子解缙少年时答对其父的一副对联,场合恰如电视剧一样,是在江边,这是一副比喻对,出句、对句都显示出很宽广的胸怀,尤其是对句,作为少年之作,更是难得。
又解:谢缙,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吉水人,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上面对子,是其5岁与父亲对作。8岁时,与一位叫胡子祺的也作了一对,剧中也出现了。
核桃——曹乡绅
萝卜——曹龙驹
解说:这副对联和以下的一组对联都来源于民间笑话,剧中曹龙驹的对句是经邺先生提醒后才对出的。本联为“名词对”,以菜蔬对干果,因繁体字写作“蘿蔔”,所以又都是同旁对。
绸缎——曹乡绅
罗布——曹龙驹
解说:此联经邺先生代为解释,“罗”为丝罗之“罗”,“布”乃布匹之“布”,而且是同类名词对。
钟鼓——曹乡绅
锣钹——曹龙驹
解说:此联经邺先生代为解释,“锣”为锣鼓之“锣”,“钹”乃铙钹之“钹”,也是同类名词对。
岳飞——曹乡绅
罗甫——曹龙驹
解说:此联为人名对,经邺先生代为解释,岳飞是忠臣,罗甫是孝子,可以相对。
牛头且喜生龙角——胖和尚
狗嘴何曾吐象牙——少年凌大岫
解说:本联与下联都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与蓝古春和尚的对句。这是一副“比喻对”,出句比喻少年头上梳得两只小发髻,少年大岫反唇相讥,虽有些不敬,但出语敏捷形象,所以胖和尚听了,并不恼怒。
又解:于谦
三丫成鼓架;——蓝古春
一秃似擂槌。——于谦
三角如鼓架——胖和尚
一秃似擂槌——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也是比喻联,出句比喻少年头上梳了三个小发髻,少年大岫以和尚的秃头相讽,和尚听了,却连连声称“善哉!善哉”,嘉其聪慧,胸襟颇为广大。
此木为柴山山出——老羊倌
因火生烟夕夕多——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合字对”:“此”、“木”合为“柴”,“山”、“山”合为“出”;“因”、“火”合成“烟”,“夕”、“夕”合成“多”。这是一副绝妙的好联,是创作者受到了眼前景物的形象启发联想而得,剧中用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了。可见,对联创作也永远离不开生活。
日在东,月靠西,天上生成明字——老羊倌
女位左,子居右,世间配定好人——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明代万安少年时所对的一副“合字对”:“日”、“月”合成“明”,“女”、“子”合成“好”。电视剧以明朝为背景,联中的“明”字便有特指的意义了。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老羊倌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来源于传统相声中的“摹声对”和“复词对”,“咩”、“哞”是羊和牛的叫声;“山”、“水”用了四次,“牛”、“羊”用了两次。本联在民间流传时有多种说法,其一是联中的“足”为“角”,“鼻”为“腰”,平仄更协调些。
自喜轩窗无俗韵
亦知草木有真香——云先生
解说:此为一般的题赠联,本联属于自题联,可以表现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
闻鸡愿起舞——老羊倌
射虎期穿石——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用了成语典故。出句“闻鸡起舞”是说东晋名将祖逖年轻时和刘琨在一起,半夜里听到荒鸡啼叫,就起床下地,出门舞剑,培养英雄气概。对句的典故是说汉将李广出猎,见草中有石,误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连箭头都射进去了,可见力气之大。
不义之财不可取——凌真
有心为赠有心收——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表现了父子两人内心的思想活动。当时,父亲怕儿子收了不义之财,又怕错怪了儿子,便以出句试探;儿子却以对句作为回答,使父亲放了心。
麦黍稷,稻粱菽,这些杂种,哪个先生——夺馆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问老子——邺先生
解说:这是一副传统对联,在剧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夺馆先生自以为满腹经纶,想出对难为别人,竟傲慢的骂“先生”是“杂种”。在这里,“杂种”和“先生”都是双关词。邺先生对句中的“正经”也是双关语,既说的是前面的“正经”——《诗》、《书》、《礼》、《易》、《春秋》,又说的是“正派”的意思。因来人欺人太甚,故以“老子”自称,回敬对方。“老子”也是双关词,指长辈,又指书名《老子》,即《道德经》。
六朝碑版求真意
两汉文章饶古风
解说:此为剧中“中堂”里挂的布景联,以表示主人超凡脱俗的意趣。
独角兽——邺先生
比目鱼——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在学塾念书时,回答寿镜吾老师的妙对。在同学们对以“九头鸟”、“三脚蟾”、“百足蟹”之后,先生肯定了“比目鱼”。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虽然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珠联璧合。
壮士腰间三尺剑
男儿腹中五车书——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古代传统的言志联。在剧中,少年凌大岫以此回答李太师“你肚子里有几卷书”的提问。上联是他看到身边手握宝剑的武士后即景拈来,作为对仗的铺垫;下联才是直接回答,这种回答是概括性的、虚指的,也表现了答者的气度。
三尺天蓝缎——李太师
六味地黄丸——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一副“无情对”。讽刺一个花钱买官做,开中药铺出身的人。上联指官服颜色,下联是成药名,本无相关,故曰无情对。但味对尺,地对天,黄对蓝,丸对缎,工整至极。剧中加以改造,已变讽刺为谐趣了。
登楼望南北——李太师
行路吃东西——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借字对”,即借用了字面的意义,与出句构成巧妙的对仗。本联巧在以“东西”(物件)借为“东”、“西”两个方向,以与“南”、“北”对仗,而且以吃食的动作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妙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李太师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历来传说是清代纪晓岚回答乾隆皇帝的对句,有名的“复词借对”。联中除以“东”、“西”借来与“南”、“北”相对外,其中所有的字都至少重复出现三次。“南通州”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是现在的北京通州县。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李太师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巧用了很多对联创作手法。它既是“顶针”,即将前一分句句尾之词,作下一分句开首之词,如上联的“断桥”、下联的“明月”;又在联中改变了某些词的词性,将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断”和“明”,变成句末的动词。
火烛照空亮,文光射斗——李太师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天——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即景而作。出句是表达了李太师对小“神童”的期望,“斗”,星星,希望他“文光”照射天宇。对句的“怒气”,是一种爆发出的“志气”,至于“怒”,不是对李太师,而是对着那些居官自傲、蔑视百姓的人。
又解: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李太师
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清代文人陶澍少年时所作的即景言志联。出句从除夕夜的灯光,升华到“为乾坤增色”,意境大大提高了一步;对句也不平凡,把击鼓之声,当作春雷,焕发出“替天地扬威”的千钧之力。
又说:是陶澍9岁时,除夕之夜与祖父的对子。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祖父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陶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