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丹1023
丹102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教师教学用书》心得体会

(2018-03-08 19:47:59)
标签:

杂谈

           怎样理解主题图的用意为教学服务呢在实践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一定要会读《教师教学用书》。
  在教学用书中谈到,现在使用的教材由多位数学家,教育家和特级教师编写而成。所以,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图都是经过他们潜心研究积极实践而定的,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也埋怨主题图产生的歧义和不合适,而不深入的去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盲目地进行改编,结果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理解“主题图”的用意,把握教学目标。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达不到教学目的,浪费时间。所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教材“主题图”提供的情景与学生原有的哪一种生活经验有关,可以引导学生从哪个角度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一些数学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再创造,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
  二,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
  课后,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对此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首先是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对主题图的用意,理解不够深入。主题图中第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而是让学生尝试提问题。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分数再认识的探索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材在呈现主题图中,并没有先让孩子说说发现了什么,而是先让孩子提出问题。
  所以教师一定要读透教材挖掘主题图的隐含内容,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三, “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体现三维目标。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一特点。
  同时教材注意结合“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锻炼身体等。这就是“主题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做好准备。  
          总之,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就从教师用书读起,做到心中有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