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尔读书会 李燕文发言稿
(2013-01-04 09:55:03)
有这样一段歌词: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是的我还没减去长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施热水的家,可我感觉却是那么快乐,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是温暖的摸样,我减去长发留起了胡须,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觉得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歌词中的我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提升之后却留下了悲伤的眼泪,因为他失去了一样东西——理想。
人应该是有理想的,失去了理想的生活是盲目的,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盲目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怀揣着理想,并一步一步去实现,稻盛先生就是这极少数之一。
实际上稻盛先生的成功也是如履薄冰的,年幼时体弱多病,家境贫寒,求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更是遇到了太多的障碍,是什么支持他这样一路走来,出来稻盛先生自己强调的是因为朋友们的帮助,我却认为是因为他内心的一种使命感,也就是理想。
其实理想是我们内心深处永远惦记的一件事,从小老师就问:长大了想做什么呀?那个时候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像医生,老师,飞行员等等,我印象当中最多的就是科学家了,那时的理想是纯净的,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
歌德曾说: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强者经风不息,弱者遇风即灭,这盏灯就是理想,风就是现实生活。生活已经在工作与赚钱之间划上了等号,导致现在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学历,谋求一份高薪水的工作,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于是理想就只能靠边站,抱负也就不合时宜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音。
或许有人讲:时代不同了,现在已不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不需要经历民族的生死存亡,即使有指点江山的雄心壮志也无处施展啊,可是理想不一定就一定得建丰功、立伟业,往小了讲理想就是一个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然而理想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现的,空有雄心壮志犹如阿Q一样整天处于幻想当中,把自己的未来描绘的五光十色却也只是雾里看花,海市蜃楼罢了。
理想若要得意实现还是需要我们的奋斗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