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尔齿科读书会 陈慧玲发言稿

(2012-07-02 14:31:04)
标签:

杂谈

简单人生的有价值活法

读书时父母对我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工作后前辈对我说“你要好好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一路走来,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从一个小医生做到现在的门诊部负责人,这种活法凭着本能,波澜不惊,有时似有感悟,细想却又抓不住重点。最近有幸拜读了日本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活法》,书中老先生通过其亲身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了简单人生的有价值活法,并希望通过毕生总结出的人生哲学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通过阅读《活法》,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更加明确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感觉受益很大!

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说“敬天爱人”乃人生王道。敬畏上天,关爱众人,怀着利他之心,与人为善,为世人,为社会尽力。所谓“利他之心”在佛教里就是指与人为善的慈悲之心,基督教里就是爱。佛说“心中有鬼,看见别人都是鬼;心中有佛,看见别人都是佛”。简单的道理告诉人们,怀揣不同的心,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爱有大小,小到孝敬父母,友爱家人,帮助朋友;大到热爱公司,热爱国家,奉献社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即爱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最后福报一定会回到我们身上。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决不是私利私欲得到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时常庆幸我选择做一名医者,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每当接诊完一位患者,看着他们因解决牙病的困扰而露出的会心笑容,我也会很开心。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别矫情了,你的开心还不是因为挣到他口袋里的银子!”我不否认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报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一名商人。但我觉得经商和利他是不矛盾的。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就说过“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拜尔齿科黎强总经理也曾提到“让老百姓们都种得起牙”,也把种植牙的收费定得非常亲民。说实话刚开始我在心中是不赞成的,心想“辛辛苦苦做这么个高风险的治疗才收这一点钱,不值得!”可是事实证明:我们降低利润,让更多的人接受种植,薄利而多销,实在是“求利有道,自利而利他”的精髓表现。

我曾接诊一位患者,因为缺牙要求做种植牙,根据初步的方案,费用在11万左右。可是问诊得知患者身患红斑狼疮,虽然处于稳定期,但我们知道这实在不是种植手术的适应症。我向病人说明了情况,她坚持“陈医生,你放心种吧,我的身体我清楚,如果失败我自己负责!”尽管如此我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征询多位专家的意见,还是为她制定了全瓷冠的修复方案。最终的治疗费相比11万肯定是减少了不少,但患者得到满意的结果,也体会了我为她负责的苦心,反而成为我的忠实客户,介绍很多朋友来看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小小的一桩事不也应证了“求利有道,利他利己”的原则吗?

《活法》中稻盛和夫老先生提出这样一个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的答案是“为了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了做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苦乐、幸福、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的努力奋斗,这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一张磨炼灵魂的砂纸。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更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体现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我本人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叫“新上海人”,外地来沪读书,上海的发展上海的速度吸引我选择留下。记得实习那年面临找工作的难题,时常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华灯初上的黄昏,刚从招聘会败兴而归的我看着面前居民楼里一扇扇亮着灯的窗户,柔黄的灯光刺得我落泪,“如果这里有一扇窗是为我开着,如果这里有一盏灯是为我点亮该多好呀!”毕业后我从一个助理医生做起,从1000元的工资干起,点滴学习,慢慢积累。期间回到家乡,看见昔日同窗工作比我轻松,待遇比我优厚,说实话心里真的很不平衡。幸好我这个人还有那么点不服输的劲头,渴望成功的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我终于找到了那扇为我开启的窗,又能加入六和拜尔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企业,再回头去看,一切努力皆有价值!现在的我远远谈不上成功,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我坚信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我以正向的思维方式*我饱满的热情*我通过不断学习日益增长的能力,我相信我的人生必能成功!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