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是目前牙科治疗中最热的治疗项目,几乎所有的牙医都想涉足这个领域,但是种植其实是所有治疗项目中涉及面最广的一门,需要熟练掌握颌面外科、牙周美学、修复等多项技巧,其中的颌面外科经验是很多普通全科医生所最匮乏的。
上颌后牙缺失的发生几率非常高,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即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存在,常常造成骨高度不足而影响种植体的植入。就目前笔者这几年积累下的经验,先天性上颌窦位置低和上颌窦气化、牙周炎症萎缩等所致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比例几乎超过80%。
由此,上颌窦提升手术几乎成了上颌后牙种植时常规需要进行的术式,而且直接关系到种植体的成功率。
上颌窦提升分为内提升和外提升,下面我将详细的从临床角度来做仔细阐述:
由于常规的种植体一般最短为8mm,如果剩余牙槽骨骨高度>5mm,而<8mm,可以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即窦底冲顶术,虽然很多书上写内提升术最多可以提升4-5mm的高度,但是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手术的难度也是相应的大大提高,初学者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病例,特别是最初的几例case,成功率非常重要。常规的内提升过程如下图1,其实整个流程相信大部分想学习种植的医生都已经很清楚,但据我的经验而言,我比较喜欢先将种植窝用扩孔钻扩展到需要的直径,再进行提升,因为如果在使用第一根扩孔钻后就直接提升,相应力量产生的单位面积压强会比较大,对于初学者而言窦膜破裂的几率也会增加。内提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敲击方式,使用此种方式是必须注意几点:a.
正确测量剩余骨高度,全景机是必须的基本检查设备,如果使用胶片全景机必须使用钢珠定位来计算放大比率以测量,如果使用数码全景机则必须根据厂商给予的计算公式来测量。b.
制作种植导板,并在术前,在口内置入种植导板,根据引导杆的方向再次测量剩余的骨高度。c.
在距离上颌窦底1mm处扩孔钻停止,术者对于距离的力量控制非常重要,否则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白费的。d.
敲击的力量控制,笔者的经验,拔牙技术好的医生、特别是擅长拔智齿的会能够比较快的掌握这个力度,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只可意会。第二种提升方式是利用磨头磨除剩余的1mm骨,凭借手感停止于窦膜下,以保障窦膜的完整,这种方式仅仅适用于对自己的手感控制极其有把握的医生,如我们拜尔齿科的崔勇医生,但个人认为,推广性很低,虽然他的成功率几乎是100%,本人就从来不尝试,因为做这种术式需要非人力控制的灵性,呵呵。当然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尤其是四类骨的患者,可以避免使用扩孔钻,而使用内提升器械来同时达到骨挤压的目的。
http://www.byer39.com/Template/byer/upload_Media/2010161230432643.jpg
上颌窦内提升示意图
http://www.byer39.com/Template/byer/upload_Media/2010161230441162.jpg
患者男性,左上6缺失数年,x-ray示缺失处的牙槽骨高度仅5mm左右
http://www.byer39.com/Template/byer/upload_Media/2010161230454537.jpg
实行上颌窦内提升+植入bio-oss后,植入5.5*10mm
XIVE种植体,共提升了5mm,基本达到了内提升可以达到高度增加的极限。
http://www.byer39.com/Template/byer/upload_Media/2010161230463230.jpg
种植前
http://www.byer39.com/Template/byer/upload_Media/2010161230464362.jpg
种植后
患者男性,60岁,左上5和6缺失。同样是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osstem4.5*10mm种植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