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口外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kingsley
时代。不久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功能矫治器的原型Robin(1907年)整体矫治器。到20世纪30年代Andersen开发了第一种功能矫治器——肌激动器。此后,美欧之间围绕口外弓与功能矫治器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二战以后,随着头影测量技术广泛应用到正畸领域,无论是美国人钟情的口外弓还是欧洲人偏爱的功能矫治器,其治疗效果都已被客观数据所证明,同时也对Angle的错误观念进行了修正。Angle不主张使用口外弓,其理由并非否定口外弓的作用,而是认为单纯使用颌间牵引同样能刺激颌骨的生长,没有必要使用口外弓这种繁琐的治疗手段。而头影测量研究表明:二类牵引更多表现的是牙齿的移动,而非颌骨的生长。尽管现在仍有很多学者对此持有保留意见,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两种矫治手段在颌骨改良作用方面的信任。我个人主张:如果患者需要颌骨改良治疗,并且可以进行颌骨改良治疗,那么矫治就从颌骨改良治疗开始,尽量减少对颌间牵引的依赖。
    
两种矫治技术虽然在治疗机理上有所区别,但在治疗效果上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是协调上下颌骨间的关系,所以在适应症方面,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随着两种矫治技术被彼此接受,两种矫治技术也逐渐开始互相整合,其代表作就是头帽肌激动器。
    
很多人并不喜欢使用口外弓,其原因是患者比较难配合,以及在口外弓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方法不当而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如果口外弓使用得当,可以大大简化某些病例治疗的复杂性。在此,笔者将以示意图的形式探讨口外弓的治疗机理。在探讨口外弓的作用机理之前,首先务必了解与此相关的三个概念。关于这些概念,很多文献上的描述不尽相同。客观上,此问题在学术界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我们暂且以北大正畸教科书为准。
上颌骨的阻抗中心:位于颧颌缝后上方。
上牙弓的阻抗中心:当6-6连为一体时,上牙列的阻抗中心在两前磨牙根尖1/2处。
磨牙的阻抗中心:位于根分叉处。
http://blog.kq88.com/newUpFiles/2009-11/26811504911.jpg
 
     高位牵引(黄色),牵引力的矢量位于上颌骨的阻抗中心之上,上颌骨将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生长被抑制,同时发生逆时针的旋转; 
     联合牵引(绿色),牵引力的矢量通过上颌骨的阻抗中心,上颌骨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生长被抑制,同时不会发生旋转。;
    
低位牵引(红色),牵引力的矢量位于上颌骨的阻抗中心之下,上颌骨将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生长被抑制,同时发生顺时针的旋转。
(博主:想得到更多相关专业知识的朋友可直接登陆访问,拜尔齿科网站:http://www.byer39.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