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标准》真正成为教师的福音

(2011-12-23 13:06: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偶感

期待《标准》真正成为教师的福音

安徽芜湖 庄华涛

一直以来,教师群体都称自己的工作是份“良心活”,因为对于教师的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可言。这样没有具体标准,极容易给自私者以借口,给实干者以打击,给优秀者以否定,给钻营者以机会,造成教师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没区别的心态。也就是说道,没有具体职业标准,影响了众多教师的情绪与心态,让很多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可以说,目前的教师灰色调的形象,与教师没有职业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因而,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靠良心做事”的现象,对大多教师有着积极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同时,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也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提升与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准入的门槛,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师群体的形象,改善教育的形象。

但细读《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这只是一个规范,一个方向性的标准,缺乏相应的解读,离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颇为担心的是,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因而,将“标准”细化、量化才是最难的。在一个国家级课题组,经历这么长时间的调研都没能够进行细化、量化的情况下,地方教育局或是某个具体的学校,能担负起细致解读《标准》并制定科学细则的使命吗?如果地方教育局或学校,因某个因素有意或无意的弱化某一方面的要求,会不会出现实际工作中的偏差呢?

因而,个人认为,为了使《标准》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教育部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基本内容”中的各项内容有个科学的赋分。至少,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三个大的框架给个大致的赋分权重。这样,才能保证在各地解读《标准》,制定相应细则是不会出现差距太远、偏差太大的现象。

另外,个人认为教师标准应该着重于强调共性的东西,因而对于标准中的对教师要求的泛化也颇为担心。

比如《标准》中将“性教育”这类过于专业的要求也纳入到了教师的共同标准之中,是不是会加重教师的负担,泛化教师的责权?毕竟,教给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产生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这样非常专业的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得去掌握的。因而,这个也需要去厘清。

总之,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提升,也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保护。但对于标准的解读与细化、量化也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后继的对标准的解读与细化、量化,才能让标准成为部分教师的约束,成为部分教师的动力,才能让所有教师都能从中受益,真正成为教师所期盼的福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