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名师课堂看文本的解读——以于永正的《秋天的怀念》

(2010-09-21 09:16:42)
标签:

于永正

秋天的怀念

文本

分类: 教育案例

从名师课堂看文本的解读

——以于永正的《秋天的怀念》为例谈

 

作者:庄华涛

听名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课堂极具人文情怀,富有生活情趣与气息。那些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睿智风趣、激情昂扬的教学语言,不仅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听众。他们的课堂已不仅仅是课堂,而是让学生思维与智慧迸发的乐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已不再枯燥,知识也变得透明。

惊叹之余,我也常常思考:是什么使他们的课堂如此的大气,显现出如此的深度与广度呢?我想,除了他们丰厚的教学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教学艺术外,还应该有他们对文本精准与独特的解读。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也可以领悟到他们解读文本的方法。

下面以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为例,谈谈我所领悟到的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方法。

一、读熟文本,让文本具有温度

于永正老师在范读《秋天的怀念》前说的一段话对我启发颇大:“读书是要思考的,是要想象的,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把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而且还要反复的练,一遍两遍是不行的。我在备课的时候反复读了七八遍,但是我还不能说,我体会的很好。”我想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学法的指导,也应该是于老师自己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吧。

“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备课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与之相反的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范读越来越少了,好多的教师上课是不范读的。原因无外乎两点:要么是由于对范读对学生语言、情感的影响认识不足;要么是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诵读,读的水平还不如学生。这与我们的教师备课时的思路有关:大多是浏览、默读文本,很少开口诵读。甚至我们好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不是先熟悉课文内容,而是急着去看教参,去找相关资料。以上做法使备课少了开口诵读这一环节,因而少了语言品味,少了情感熏陶,使得备课的理性分析多于情感感悟,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再来看看名师们,自身的语言修养已非常出色,但备课时还是下苦功诵读,把诵读作为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们知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而用心诵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备课。

正因为如此,于永正老师对《秋天的怀念》一文的范读才能让自己动容,让孩子们、听课的教师们也为之情伤。他真挚动人的范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使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了许多。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老师曾评价道:“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

的确如此:当于老师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学生听得落泪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告诉学生,“我”的心情吗?还需要告诉学生,母亲的爱意吗?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读这句话时是轻松愉快的语气,那么后面就是做再细致的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内心痛苦而复杂的感情,也无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到母亲对“我”的浓浓的爱意。

这与于老师自己一贯强调的“朗读是钻研文本最重要的一环”,“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朗读好了,钻研文本就成功了一大半”这一理念是相通的。

因此,我认为这些做法在我们备课时也可借鉴。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备课时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充分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温度,读到自己入情入境,继而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读入文本,让文本流露情感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当文本读通读顺之后,我们要读入文本,深入文本细致揣摩,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

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读入文本,就是进入语言的设身处地,就是透过语言的身临其境,就是内化语言的情境再现。只有我们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了,才有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的可能。

我们再回到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在“读母亲”这一环节中,于老师聚焦到几个细节描写的关键词——“躲”、“挡” “?”“笑”“好好儿活”,这些词的品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是商量,是理解,是呵护,是尊重,是宽容……在学生对这些词的深入品味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用心灵感受文本的影子。

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片段:聚焦“挡”

师: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

1:他会想到自己就像那些落叶一样。

2:他会很绝望。

3:他会想自己像叶子一样,从嫩绿到枯黄,从枯黄到落地,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4: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

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非常难过,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

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

师: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

课堂教学是备课经历的再现,只有备课时的细读文本,才能让教学如此灵动而富有生机。于老师提出的“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这个问题,打开了通向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学生和人物的情感共振点找到了:落叶悲秋复悲己。教师又信手拈来一些悲秋的诗句,更使课堂多了一份文学色彩。此时,再聚焦到这个寻常的动作——“挡”,于是,便“挡”出了母爱的深沉,“挡”出学生对母爱的深入体悟,也“挡”出了于老师对文本的细致独到的解读!

由此我想到:要想引导学生读入文本,我们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只有在备课时对文本有了深入的解读,让文本感动了自己,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解读课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读厚文本,让文本的显现内涵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我们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责任。因此,在读通、读懂文本后,我们一定还要查阅一些有关文本的资料,把文本读厚。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其本质是源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细致和细腻,源于教师的言语感觉、言语智慧、言语悟性和言语灵性,源于教师能够将自身对言语“悟读”的生命性和幸福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绚丽。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有困难时、没注意体会时,站在阅读的高处随时随地拉他们一把。

再来让我们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的一个片段。

片段:聚焦“?”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谁和我一起来读这一段对话?通过这个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配合朗读母子对话)

师: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后面为什么是问号,不用句号?

生:母亲想让儿子同意。

生:因为她不太相信。

生:因为她想征求儿子的意见,不让儿子感到她是在命令他。

师:好的。你觉得母亲是用怎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

生:疑问的。

师: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词语?

生纷纷回答:尊重的语气。婉转的语气。要求的语气。

师:还有吗?

生:征求她儿子同意的语气。

师:征求同意是怎样的语气?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词语?

生:是商量的语气。

师:掌声送给他。是啊,是商量的语气,是平等地对待儿子,是尊重她的儿子,因为那个时候母亲生怕一句话说不好,就引起的生气愤怒,所以处处小心啊。

师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小心翼翼,生怕惹儿子生气。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尊重。

从一个小小的问号,居然品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老师对文本的把握是多么深入而细致啊!从这个片段是我们可以看到,于永正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肯定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1、还原阅读:他将语言文字进行了还原,并想象到它所描写的母亲的小心翼翼,深切地体会到母亲无处不在的爱。2、补白阅读:在文章中,作者写道:“‘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并没有直接写用什么语气说这句话。而于永正老师敏锐的抓住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由一个问号引导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我们也可想见他在解读文本时,对这些细节的关注。3、换位阅读:在这节的解读中,我相信于永正老师一定也把自己假设为“母亲”这一角色,站在“母亲”的角度去审视、揣摩这句话的语气,否则他不会关注到其中用的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或感叹号。

正是这样的将文本读“厚”,站在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于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对母爱进行解读时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精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由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映射出母爱的动人光彩;而且善于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去演绎母爱丰富具体的内涵。这些,我们从他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索感悟中可以看出:从一个字品味母爱是理解,对孩子的深切的理解,而只有这种理解才会有真正的爱;从一个字,悟出母亲渴望为儿子挡住绝望,留下信心,母爱是体贴入微的呵护;从淡淡一中的悟出宽容;从轻轻一中的悟出尊重;从临终话语中悟出潜藏的无休无止的牵挂......

只有这样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们才可以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的感受到不再是笼统的,浮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具体的,清晰的,如鱼在水,冷暖自知的。这些无不来自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细读,从而将之读“厚”。这种读“厚”应该是教师的情感思想、文化背景、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审美情趣等的全面介入,那是一种教师生活、以心与文本的对话的生命历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名师的课堂让我们叹为观止,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们仰慕不已。虽然我们课堂教学与名师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时刻向名师学习,努力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课程视野,保持自己坚定的职业理想,我们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那么,就让我们从第一步做起——学他们解读文本的深入与细致,学他们解读文本的方法:读熟文本,让文本具有温度;读入文本,让文本流露情感;读厚文本,让文本的显现内涵。这样我们也可以研读好文本,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使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

 

参考篇目:

1)《于永正<</SPAN>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

2)《我怎样备课》  于永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