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二)
(2009-08-04 11:37:16)
标签:
教科研杂谈 |
分类: 教科研 |
三、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扩展与积累融于感觉、情绪、经验、心智中的缄默知识。这种“实践智慧”、“缄默知识”往往是高度个性化、情境化的,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难于以正规形式言传的。
首先,对于“专业”的定位,要取广义的社会学视角,即“专业”是指按社会职业划分而言的专门职业,或理解为专门从事某种事业和学业,而不是指狭义的在教育系统中根据社会分工设立的学业类别,比如数学专业、体育专业等。因此这里探讨的教师专业,不能局限于本人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包含整体意义上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教师从事的职业能否算做专业,对此理论界曾开展过讨论。目前来看,我国从事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研究的学者们(也包括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认清了这个问题,即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其从事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是一种专业。一些学者还根据“专业”具有的特质来加以验明判断,比如依据对“专业”已有定义的研究,概括出如下特征:(1)有自主权利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2)有高度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自觉使其发展;(3)有服务和奉献精神。
(二)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
对教师在职培训及专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许多教师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实的课堂教学常常存在巨大的差距。整合教学的习惯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实践和推进。我们在“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实践研究”课题中,总结了“网络校本教研实践模式”。该模式是在校教研制度、校本教研质量监测机制、教与学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构建中,以网络校本教研积分制的形成及其在评价考核中充分体现,并在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分步开发并应用起来的软件工具平台的支撑下,形成前后相继的行为链:“发现问题并学习研讨——形成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并交流研讨——新一轮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实践”。我们借鉴并研究了有关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的文献资料,并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和网络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教师的教学研究、网络应用、整合教学的投入程度和实践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网络校本教研模式:实施流程与策略
1、实施流程
(1)问题发现:教师或学校从实际中发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从教学案例、课例中提炼并找到关键问题。采用头脑激荡法、专题研讨、教师论坛等方式,让教师结合自身工作阐述其观点,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将那些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系统成为科研项目,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进行有意义的、理性的校本实践,从而发现并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可以组建一个研究团队,确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基本思路,制定实施计划并开展实践研究。
(2)学习准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或研究团队需要形成理论制高点,以便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住问题的本质。
a.专家报告-教师研讨:采用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地介绍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概念。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深入理解现实中的困惑问题,帮助教师全面思考并分析问题,在实践中构建起自己先进而独特的个性化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b.教师校本培训。通过“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定期发布教师学习资料、示范课例、教学模式、教学模板等内容,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教师进行自我研修和集体研讨,了解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式,提高教师研究和分析的能力。结合网络校本培训和各种面对面的讲座形式,使教师培训能够适时灵活地融入到教师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使教师校本培训真正发挥作用。
(3)设计方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或研究团队需要应对的各种因素也错综复杂,需要针对各种问题设计多样化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a.分析问题:研究团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列出问题的各种因素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然后对问题的实际价值及重难点进行讨论分析,以便于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能化选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可以把自己所发现的问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发布出来,让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够参与讨论分析,使问题得到更加深入的研讨,达到充分共享智慧的目的。
b.优化方案。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资源和教学模板为参照,可以结合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即确定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对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资源应用及内容设置等)。另外,对于科研课题,教师需要重点考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制定并优化项目方案,使之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通过方案设计,力求做到科研、教学、活动、技术应用能够直辖市进行,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发挥各自优势并产生教育效益。
(4)组织实施:根据教学设计或实施方案,教师组织进行校本实践或校本研究。
a.校本实践:课堂教学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操作措施,有计划地推进实施步骤,分阶段地解决各个关键问题。教师也要变被动为主动,从以往的教材使用者,逐步转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成为具有独特实践和创造性的研究型教师。
b.形成师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在学科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所产生的各种学习结果可以形成为“学生成长档案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料或课程资源,都可以建立为“教师发展档案袋”。我校利用网络数据库平台为每位师生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每位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开发或选用的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考试试题、课例实录、教学反思、课程开设等内容及时发布进去,而每位学生则可以把自己的各种作业、完成的作品、学习素材、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发布到自己的专辑当中,每位师生的个人专辑均可以实现跳转链接和互动评论等功能。
(5)总结反思:在一轮或某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或之后,教师需要在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撑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写作、教学后记、问题诊断、叙事研究、网络研讨等方式,提高自我反思和研究的水平。
(6)展示改善: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学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能引发别人思考和研究的、有较高质量的、有丰富教育内涵的教学案例,交流优秀经验。交流活动中,每个案例的展示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思路介绍、教学各种录像或关键环节的视频片段、自我反思总结及问题的聚集研讨。在此基础上,组织一批骨干教师或专家针对这些研究课例进行点评或引领,以便将案例研讨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下去。与此同时,依托校本教研平台组织教研组或教师结合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网上讨论,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或问题解决的办法,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实施策略
在网络校本教研积分制的形成和实施中,同时在相互关联的各个校本教研功能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支撑下,网络校本教研可以适时、有效地融入学校教研以及学科教与学活动当中,从而达到优化教研手段、教与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并有效促进师生发展的目的。具体的实施策略建议如下:
(1)适时构建、阶段实施、行为调整相结合的校本教研平台开发与应用。
针对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遵循螺旋发展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引领及适时支持是相当的重要,为此可以考虑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实用性强的技术功能平台,并通过举办有意义的师生信息活动(如各种比赛)、教师讲座培训或教学应用等形式,对这些平台工具的功能和特点进行校本推广应用工作。与此同时,有重点地扶持一些与该平台应用相关的示范项目或教师个人,及时总结并提炼出成功经验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更新或改进平台功能或服务质量。在教科研系统工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先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平台开发与应用基本原则,注重有效性与实际效益的绩效评价管理,使每个功能平台能在实际使用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推进学科教与学、学校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3)校本教研运作机制建设和实施推进
建立网络校本教研质量监测机制,做教研行政部门的高级参谋,定期发布校本教研各项评测指标,规范引导校本教研实施,引入校外人力资源、专家引领。师生、教研组、年级组在网络校本教研平台和信息活动当中的具体表现或贡献情况,都被折算为相应的网络教积分,把网络校本教研积分制纳入常规教研及师生评价考核当中,视为业绩的一种物化体现。同时,师生可以自己的网络教研积分等级,可以享受到学校的某些优惠政策或奖励。
(四)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特点与实施关键
1、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特点:
(1)系统性:学校、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完整性,问题解决的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2)连续性:通过形成教师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袋、教研发展记录袋等形式,促使工作、研究、学习和发展相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3)技术性:通过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搭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工具平台,引导并激发师生、教研组织参与并推动教研工作,发挥基层群体和个人的作用。
(4)灵活性: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参与教研内容、时间等,体现教研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研方式、内容,体现教研活动的个性化;可以把教师在网上提交资源、参与情况、活动质量等内容综合形成教研积分,纳入常规教研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水平进行综合判断。
(5)有效性:通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整体推进学科教研、学习质量和教师能力发展,使教师成长为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有好方法和策略的教师。
2、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关键:
学校从学科教师中通过聘任整合研究员的形式,让他们担任学校技术协调员、兼职研究员等职务,享受一定待遇并拥有相关的教学管理职责,使网络校本教研工作顺畅运作起来。
整合研究员需具备以下基本素质:a.教育理念先进,有扎实的教学实践基础及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并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b.与教科研部门、教研员和教师之间和谐沟通,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c.对教学的技术应用特点与作用理解深刻,能协助制定或选择技术解决方案。d.能进行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及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能对教学教研效果追踪,进行评估教学效果评价。
整合研究员的基本职责:a.负责教学技术需求分析及解决方案制定;b.协助并指导网络教学研究工作;c.指导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实践;d.监控教学教研工作及效果评估,沟通支持并调整实施策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