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杀死恋人母亲
(2011-12-30 08:27:04)
标签:
于金生地球村拜金主义小红故意杀人罪教育 |
大学生,一个多么响亮的称号,被誉为“天之骄子”,令多少人为之向往。只要一提到大学生,大家就会联想到青春勃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等美丽的字眼。但近段时间,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却时有发生,频频见诸媒体,不仅亵渎了“大学生”这个美丽的称号,而且让人扼腕叹息,情不以堪。“天之骄子”何以沦为“杀人恶魔”?发人深省。
杀人大学生胸怀狭隘,凶狠自私,缺乏理智,盲目冲动是其杀人的表面原因和直接原因。它暴露出大学生自身的诸多问题:个性和自我意识太强、缺少尊重生命的意识、缺乏法律常识和守法意识、缺乏应对挫折的办法和能力、没有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没有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没有主动修炼自己的个性心理素质,没有形成善良、仁爱、理解、宽容、沟通、达观、负责的心理品质,不懂得明辨是非、善待他人是塑造自身美好心灵、建造自己幸福生活的需要,是建立友爱和谐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前提。“于金生将女友小红(化名)与其断绝恋爱关系迁怒于小红的父母,并心生怨恨”,正是上述原因所致。
大学生杀人事件的发生还与下面的原因不无关联:
功利教育的短板。本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让学生获得快乐健康成长,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是,在目前,在我国,许多行政领导还把教育视为使国家繁荣、强大的工具,家长还把学习当成学生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唯一路径,教育局长、校长还把升学人数当成当成自己最大的政绩,社会各界还把升学人数当作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功利化教育思想行为仍站主导地位,秉持“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仍然甚嚣尘上,“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仍然在左右着教育的走向,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实施者那里仍不过是一句美丽的口号而已。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家庭,重知识教育而轻学生德育教育、人格健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单纯地畸形地追求知识的重压之下,人的差异性和不同需求被严重忽视,生命的自由而全面地生长遭到严重的压制和摧残,学生怎能获得全面均衡的成长营养?怎能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和愉悦?怎能不因畸形发展而厌学、偏执、暴戾、浮躁?怎会沉着而恰当地应对生活的突变和考验?
金钱至上的不良环境的毒害。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言一行,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和暗示。由于当前人类自身的素质和精神境界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许多人(尤其是一些政客)还极力奉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把获得感官上的快乐和物质上的满足以及个人的尊崇荣辱作为人生目的和人生境界。而这种思想的存在,必然导致世界各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竞争,必然导致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这个恶魔的疯狂肆虐。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结果,必然导致唯利是图灾难泛滥:从人的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剥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和工具;从社会来看,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如果文化领域里也一切唯金钱至上,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因此,在金钱至上这个大染缸里,一些缺乏意志和精神追求的大学生,就会失去做人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最终只剩下动物性,成为一个极端自私、只顾贪图享乐、不要廉耻的行尸走肉。以此来看,他们做出伤害社会的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不难理解了。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决定着社会未来的走向。因此,拯救濒临危机的大学生就成了摆在现实面前的当务之急。
如何拯救濒临危机的大学生?笔者以为,全社会要提高精神境界,胸怀地球村人是一家的理念,以平等正义、仁善友爱、身心和谐、互助分享、休闲自由、自在快乐、珍爱人类共有的家园为最高幸福追求,摆脱物质至上的桎梏,树立“只要体魄健康、人格健全、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与人为善即为社会有用之才”的人才观,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按兴趣爱好对学生实施“分槽饲养”,不仅使学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唤醒学生自觉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为促进学生内在自由、全面发展、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使其成为真正的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