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冯敏生老师,最先是从报纸上的文字知道他。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见过几次。他是一个质朴又很实在的老师。他热爱孩子,更喜欢文字,几十年坚守在大山,一直笔耕不辍,常见他的文字在各级报纸上发表,为他感到高兴。也感谢他为我写的这篇评!
行色匆匆的女子
冯敏生
就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意外获悉,灵宝青年女作家叶灵的散文集《秦淮水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文友,我欣喜万分,心里无不为之敬佩不已。
叶灵是一位生活平静、不事张扬、勤奋创作的文学青年。她原名郑毅,河南作家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她于2008年开始散文创作,作品源源不断在《山花》、《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延安文学》、《莽原》等著名文学期刊发表,部分作品入选2011年李敬泽主编的《中国散文年选》、乔叶主编的《抚摸汉朝》等多种权威散文选本,并获首届“延安文学奖”、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提名奖等多种奖项。并出版有教育随笔集《流淌在指尖的幸福》。
叶灵是一位腼腆秀气的书香女子,不善言谈,热爱读书。她平时喜爱阅读余秋雨、林清玄、路遥、李敬泽、刘亮程等作家的文章。她经常谈到,读书能不断滋润人的心灵,慰藉精神的褶皱,尤其使女人变得更加聪慧坚韧。读小说,能洞悉人生价值;读诗歌,能分享生活的味道;读散文,可以感悟生命的亮度;读哲学,使人迷惘的目光寻觅远行的坚定。在创作中,注重将读书心得,与教育随笔自然地融入她的的散文。她的第一部散文集《流淌在指尖的幸福》出版后,深受师生的喜爱。我与她相识,缘于共同致力于灵宝教育宣传工作。每在闲暇之余,我与叶灵、还有诗人黑女,喜欢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心得。她曾多次鼓励我说:“我们青年人要热爱读书,写作要有适度的野心,永不止步,大胆创新,敢于向大型文学刊物挺进。”
叶灵尤其喜欢行走。就是这样一个柔弱女子,行色匆匆。她曾行走于秦淮河畔,江南的小桥流水,漂泊于豫北平原,足迹遍访了家乡灵宝的函谷关、铸鼎塬、竹林寺、杨公堡,以及三门峡的甘棠、地坑院等文化遗址的山山岭岭,角角落落 。在行走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她的散文《寻根铸鼎原》、《湮没的杨公堡》、《走出地坑院》,将本土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有机融合,再现了家乡文化底蕴的厚重与丰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对历史文化重新解读,在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方面开拓了新的空间。特别是她的《问禅竹林寺》、《函谷沧然》用文字重新解读了华夏文化、农耕文化、禅宗文化、道家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新出版的散文《秦淮水骨》,有关“行走”的十余篇散文,气势宏大,思想深刻,以女性独特的视觉,感受文化与人性的光辉。正如她在博客上写到:“我一直在他乡的土地上不停地跋涉寻找,我曾走访过远古的牧场,寂静的寺院,也曾漫步在苍凉的雄关漫道,沉醉于江南烟雨的风情,行走在文字之间,最幸福最惬意的莫过于心曲从指尖流淌的瞬间了。”
叶灵的文化散文,语言柔婉细腻,如诗如画,意境优美,清新隽永,“行走”味浓,读起来清新自然灵动,犹如洁白的雪花,轻盈地扑入心怀,润物无声,给人唯美的享受。如《秦淮水骨》开篇这样精彩描写:“秦淮两岸,亭台楼阁,霓虹闪烁,烟水迷蒙,画舫流彩,人影熙乱。岸上,是一个充满现代话气息的繁华都市。河中,流影斑驳,是一个似幻亦真的迷离世界。桨橹轻轻摇起,水中的画面成为一片碎影。”;也如她在结尾这样委婉抒情:“此刻,从头脑中突然莫名蹦出“水骨”这个词语。或许,水是没有骨头的,而李香君留下的那绰约清影,却仿佛使秦淮河有了永远的脊梁。”河南文联副主席、文学院长何弘,在叶灵《秦淮水骨》散文集序言中对她的散文给予高度评价:“就是这样行走,加上女性的细腻,其散文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份水灵。”
作为文友,她常对我说:“文学须站在生活这块厚实的大地上才能茁壮成长,拥抱生活,感悟生命,用文字再现生活,张扬真善美,行走在文字间,也便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这已成为我依然坚守与远行的理由。”
叶灵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在她热恋的文学旅途上,依旧平静,依旧行色匆匆。
冯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69ae50102w13x.html
2015年7月24日《三门峡日报》文化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