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高驰||品味经典—《袁安碑》

篆书进入两汉之后,尽管是余波未尽,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但由于人们对秦篆书已经是渐行渐远,尤其到了东汉,即便是出色的专业书手对小篆也是相当生疏和隔阂,会不自觉地将隶书的写法夹杂进去,无不反映出由隶至篆过度的特征来。后人把这种带有隶意的小篆称之为汉篆,亦称缪篆,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屈曲排叠,周到回护。汉篆碑刻相对于阵容庞大的隶书碑刻而言,可谓是凤毛麟角,我们除了在汉代隶书碑额、汉砖文、瓦当文以及各种小件铜器上见到一些汉篆外,作为整方碑版以显示汉代篆书基本体格者,当首推《袁安碑》。

《袁安碑》全称为《汉司徒袁安碑》。其刻立年代,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现存字139个。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其内容记载了袁安的生平。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用笔纤细婉转,遒劲流畅,结体宽博,于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堪称是秦篆具有东汉风格的杰出作品。
因受同时期隶书的影响,《袁安碑》在秉承秦小篆风格的同时,左右摆动,线条往复排叠,回护周到。与秦篆相比,秦篆修长紧密,雍容典雅,重心偏上,而《袁安碑》的结字趋方,婉转圆融,外似密而内实疏。正如启功先生所言:“字形并不写得滚圆,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种写法,其实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来,后来若干篆书的好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也正是《袁安碑》这种“微微加方”的个性特征,大大增加了其结体稳重的艺术效果,同时,进一步强调空间的均匀分割,并时时以环曲的线条加以填补,这便是此碑刻篆书在结字上参以隶意的最显著特征。其用笔与秦篆并无二致,依然是委婉畅达,血脉贯通。只是在行笔的过程中做了某些提按、方折的处理。作为汉篆代表的《袁安碑》,与秦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微方的字形加上婉转流畅的线条,显得刚健中含婀娜。而婉转流畅的线条结合“微微加方”的字形,则又于流美中略见挺朗。《袁安碑》的章法和以《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为代表的秦篆相比较,仍然是字距大于行距,只不过其字距比秦碑略加紧凑而已。

以上是对《 袁安碑》结字、用笔和章法所作的扼要分析,如要临习此碑刻具体尚要注意以下两点细节:其一,在临习时时时注意加强线条的曲直变化,注重弹性效果,不可过于僵直,时时注意线条在行笔过程中的律动感,充分表现其用笔的流畅和舒展。其二,结字方面在把握《袁安碑》整体“微方”的前提下,还要充分注意其结构的微妙变化以及匀满意识,通过强调空间的均匀分割,以达到整字的均衡。
此外, 和《二袁碑》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似为同一人所书,篆法与风格基本相同,合称《二袁碑》。如果在临习《 袁安碑》的同时,再旁涉一下《袁敞碑》将会收到拓展思路,丰富手法的效果。

仇高驰节临《袁安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