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进行时:洪湖上的船医谢爱娥
(2011-06-11 09:08: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卫生 |
“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掀开船屋卫生室的一块“地板”,就是谢爱娥的家,一个高不过1.5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船舱。谢爱娥告诉记者,夏天舱里闷热,她就把电风扇放在床头吹吹;冬天舱里阴冷,她就加盖一床棉被。而她所有的“家当”,也都堆放在狭小的舱内——
滨湖办事处卫生院院长艾焕庭介绍说,19年前,船头咀村就像一座孤岛,没有卫生室,也没有医生,谁要是生了病,哪怕只是小小的感冒,也得驾船走上20多公里水路去岸上看病,为此,村里便想着要招募一对夫妻医生。但这里提供的收入比岸上少,船上又不能发电,连照明都要靠点煤油灯和蜡烛,所以一直没人愿意来。当时,谢爱娥和丈夫还在洪湖岸边的一个村子里当村医,听说这种情况就立刻报了名,从此在船上安了家。
“我原来工作的村卫生室有4名医生,活不多,我们都觉得这里更需要我们。”谢爱娥说,船上的日子确实很苦,2005年以前连电视都看不了,家里的收音机不知道听坏了多少台。“开始几年熬不住的时候也想过离开,可是乡亲们需要我,我和乡亲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离不开他们了。”2002年,谢爱娥又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成员,分管妇联和计生工作。
谢爱娥告诉记者,刚到船头咀时,湖上常有大风大浪,让她这个“旱鸭子”很不适应。“有时候一个浪拍过来,立马浑身就湿透了,我就紧紧地把住船沿儿,一刻也不敢松手。之前那个皮质的药箱落到水里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头重新做了一个,到现在用了十多年还好好的。”记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谢爱娥就始终把药箱紧紧抱在怀里。
谢爱娥有一个18岁的儿子和一个14岁的女儿,都是从2岁起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岸上。谢爱娥告诉记者,回家需要先走一段水路,到了岸上再转3趟车,平时大概需要4个小时。今年洪湖大旱,路不好走,要花上五六个小时。除了逢年过节,她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村卫生室要留人值班,又总是不能和丈夫一起回去。“最近一次回家是清明节,只呆了1天。我这里确实是离不开,村里人已经习惯了有事就来找我,我如果不在家,他们会很失望。”
如今,谢爱娥的兄弟姐妹几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赚上7万元左右,而谢爱娥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万元。她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出钱把村卫生室再好好修缮一下,再给配备一艘专供出诊用的小汽艇。“这艘船屋已经好几年没修过了,下雨天还会漏雨。”
“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记者见到谢爱娥时,她正要去村民董继财家。今年59岁的董继财去年12月做了肺叶切除手术,恢复期需要定期打针吃药,因为身体状况不能来回颠簸,谢爱娥便定时送医上门。今年洪湖大旱,水浅的地方,机船无法通过,她就从老乡家里借了一条更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撑了过去。谢爱娥说,为了挨家挨户发放净水药品,她特意准备了胶鞋和探路棍,到了船过不去的地方就换上胶鞋,拄着拐杖走过去。
说起董继财,还有一个小插曲。谢爱娥说,原本老董是坚持自己上门就诊的,有一次该就诊了却迟迟不见人来,她便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老董因为在卫生室欠了账还不上,不好意思再来了。此后,谢爱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谢爱娥说,去年涝灾、今年旱灾,渔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响,欠账总是难免的,可不能因为他们手头不方便,就耽误了给他们治病。在谢爱娥家里,记者看到了她的记账本,截至去年年底,没收回来的医药费总共有11903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一些渔民的迁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账。而令谢爱娥感动的是,每到年底,渔民们总是给她送来自家养的鱼,即使她一再谢绝,还是会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鱼放在卫生室门口。
记者离开村卫生室的时候大约是19时。在返回岸边的途中,天色渐暗,湖面变成黑漆漆的一片,记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转转。
6月9日20时左右,谢爱娥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洪湖下雨了,这会儿正在关窗户呢。她说,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还不高,船还是划不起来,那也得出诊呀。打电话时,她刚出完诊回家不久……(《健康报》6月10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