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试点独家调查:四家性质不同医院的生存报告
(2009-04-08 13:53:34)
标签:
大处方国龙医院蹦蹦车田家杨银学宁夏基本药物货币资本新闻分析杂谈 |
分类: 新医改 |
而让杨银学值得自豪的是,他用三年的时间盖起了西北地区最高的设施最先进的外科大楼,热闹的同时也惹来很多非议,但杨并不在乎,“不然现在将有800个病人躺在走廊里”。
“昨天再伟大的成绩,今天都将成为渺小的过去,明天我们将从头再来。”宁夏最大的民营医院——银川国龙医院董事长郭龙告戒员工戒骄戒躁、继续向前。
对于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来说,今年将迎来一场新的革命。医院将被改制为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工工资完全政府拨付,医院的收入和支出两条线的“国有化”改革,对于这些变化医院上下谁都没底。
这是宁夏四所性质完全不同的医院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他们生存现状和诉求,影射出整个中国医院群体的侧影。
田家老庄乡卫生院院:行走在摩托车上
同心县田家老庄乡卫生院院长李文华,不愿意提产妇大出血那件糗事。围在火炉旁摸着炉筒子暖手,真的回忆起那天晚上的事情,李文华说“都吓坏了”。
那晚,索玉生的妻子产前大出血,让李文华这个有30年从医经验的老乡医无可奈何。“当时没有输血条件,只能往县城里送。晚上根本打不到出租车(白天也很难),打110也没人来,没办法只好用蹦蹦车跑了。”
田家老庄乡卫生院这个贫困县的贫困乡的医疗机构,对这样的突发事件真的根本无法应付。目前,医院拥有大型医疗设备两台:一台B超机和一台老式显微镜。唯一的门诊部一眼就可看穿: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个炉子,加上桌子上的唯一医疗设备——听诊器。
这个日均门诊不到10人的卫生院承担着维护全乡13个村,1.5万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的重任。这是个简陋的再不能简陋的医院,占地面积250平方米、13间平房,除了有“两台大型医疗设备”外,你来到这里很难与医院联系一起,附近很多小孩平时把这里当成了捉迷藏的最佳场所——人少、屋多。只有一间挨一间紧密相连的挂着门诊室、药房、住院部门牌的屋子在提醒着人们,别忘了这是医院,禁止捉迷藏。
一直想调回老家去,却在这里一呆就30年的李文华,目前与老伴仍两地分居,他会忙里偷闲地回去光顾一下他那既陌生又熟悉的家。平时李文华生活和上班就在同一间房间,也就是院长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台旧电视、一个东倒西歪的文件柜,一张单人床上铺了没有重要客人要来从不叠起的被子。
相对于医院其他的人,院长李文华是奢侈的,住的毕竟是单间。医院里其他几个工作人员,晚上就睡在病房里。每天早晨是这个医院最热闹的时候,整个医院做饭的做饭、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一片沸腾、生机勃勃。
“我们又是大夫,又是清洁工。”李文华开始自我嘲讽。
对于吃住条件差,李文华他们是可以忍受的。无法忍受的人才和医疗设备的匮乏,去年由他们3组成的卫生院终于扩大了队伍,有5位老同志调了过来,之前卫生院已经有十多年没进新人。尽管进了“新人”,目前医院职工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都是习惯使听诊器那拨医生。
医院的简陋和处于穷乡僻壤,几个有报复的大学生来到田家老庄,看了之后又吓跑了。“我现在最缺人、缺人。”这是李文华重复的最多的话。人才和医疗的双匮乏,使李文华他们遇到产妇大出血之类的难题无法应对,能多做的惟一工作就是帮助拨打110。
2007年,医院迎来了改制。这之前,医院一年的两万元收入,正好能顶上全年的水电和取暖费用不多不少。2007年改制后,医院增加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宁夏自治区给他们拨了专款,专门用于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是每一个人每年公共卫生服务费3.5元,这样全乡1.5万父老乡亲给医院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费用。按规定应是5万多,虽然目前只到位3万,但李文华他们知足,毕竟超过了以往的全年收入。
改制后医院任务也有所改变,主要是“妇女保健和慢性病管理”。拿了政府的钱就要给政府办事,这又让李文华他们开始发愁。这里的村民住的很分散而且多数在山区,由于山路难走、打车又没经费,李文华和其他医生只能骑上自己的摩托车走村串户,宣传如何避孕、如何预防糖尿病。
李文华希望今年卫生能成为新农合定点机构,更奢望上面能给他们配一台救护车,不然发生了索玉生妻子大出血事件,还要实行蹦蹦车飞奔战术。可全乡很难再找出几个,比索玉生开车技术好精湛的。
宁医附院:三年走完了前人三十年走的路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宁医附院)院长杨银学,上任第一天许下的愿望是“做医院历任最称职的院长,做事、不作秀”。
现在看杨银学的愿望实现了。上任三年,医院固定资产增长了三倍;医院营业收入和门诊量都翻番;职工收入在宁夏除垄断行业外属于前三甲。
“我用三年走完了前人三十年走的路,完成了医院现代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坐在自己新盖起办公大楼之内,杨银学十分自信并带有一点自负。
现在宁医附院在西北地区已经很难找到对手,他们的目标与北京的协和、广州的中山来比肩,这才有高度和有层次。
去年9月,耸入云天的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大楼是一流的,而里面的设备更是国际领先,现在进入每个手术室的医生,根本不用手来开门。只要把脚在门口的感光器上一伸,门就自动开了,医生进入后自动关闭。
洗手池、消毒液都国际上最先进的,不用手按取,而是用头碰出。全国仅有的三台CT-SIM定位机,在这里就摆着一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加上最壮观的大楼,一位卫生部退休的部级干部到此参观之后,惊讶地说没想到西北还有这样一所医院,绝对不比欧洲的差。
有硬件设备并不能完全代表医院的实力,好的医生才是吸引病人的关键。去年,医院花了年薪一百万在美国哈佛大学引进了一位研究干细胞的博士,在医院引起了震动。杨银学有自己的理由,“他手里有三项世界上比较前卫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我想不久将来我们干细胞这块,会出现世界上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
杨银学的很多想法确实与其他领导不一样。2005年,卫生部开始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卫生部通知宁医附院要来医院检查,行政人员跟杨汇报说该怎样准备迎接检查。得到的答复是“只要我杨银学作院长,任何检查都不得准备”,这让习惯了准备的行政人员感到莫名其妙。
结果是检查出很多问题,医院处方合格率是16%。杨银学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必须下决心实实在在的改掉。
于是出台规定,如果医生开错一张处方罚款一百元,优秀处方也该发奖励。效果立竿见影,2006年也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卫生部检查宁医附院处方的合格率95%。2007年,卫生部检查后合格率是百分百。而这次负责检查的官员正是2005年来的那位,这位官员感到十分吃惊,“处方合格率百分百在全国各大医院还从来没见过”。杨银学说,我点高、百分百不可能,98%敢保证。
宁医附院是一家十分有历史的医院,建于1935年。上世纪50年代天津626医院和上海铁道医学院曾对口派遣过支边医生,这两批专家给医院打了一个好底,但在全国甚至西北来说名气并不是足够的响亮。
2004年7月,杨银学从宁医附院的副院长晋升为院长,开始了他三年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场改革对于目前中国的很多的医院来说,有着十分强借鉴意义。
首先他对医院进行定位,目标是挤身全国医院第一方镇,成为西北地区医疗服务中心。杨的管理大体思路是在政府监管下,引进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完成前人不能完成的任务——穷人也能办富人的事。
杨银学上任后开始筹措资金,先后申请到日元贷款13亿日元,北欧投资银行2000万美元,以及国内的各项贷款3亿人民币。有了钱就可以买设备,进人才、盖大楼、吸引病人。
杨银学认为医院只要在市场条件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给医院带来发展和变化,三年共修订各种规章180多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活动阳光化、员工激励机制和大处方的管理。
例如,大处方管理这是一个医疗领域的难题,也是造成病人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某些医生为了经济利益,给患者开了不改开的高价药品。为了杜绝大大处方,很多医院想了很多方法,但效果一般。杨银学觉得首先应给大处方的标准进行界定,所以他组织了十多位专家进行论证。
在论证前他先设了一个前提,因病实治一万块钱一个方子也不贵,不是的话一块钱也是大处方。经过专家论证,最后提出了大处方界定的六条标准。界定之后,在医院开始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查出一个医生开一张大处方,扣除一定的奖金。这个医生如连续三次查出来开大处方,将被延后职称晋升。通过这项举措大处方现象在宁医附院得到明显改善,药品收入比例大副下降。当年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2%;到2005年降低到46%,作为一个收入上亿元的医院来说,药品收入每降低一个白分点都十分艰难。后来全国很多医院到宁医附院取经,也引起了卫生部的重视。
员工激励机制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难题之一。杨银学一上任,就改变了医疗领域多年的常规,医生的职位只能生不能降。实行企业管理的方式末尾淘汰制,对医生进行综合排名,最后的将被扣除奖金,几次还没有改善将有被降级和开除的风险。“我们全院上下的医生压力很大。”一位医生如是说。
杨银学认为他接手三年前国内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医院,三年后西北地区已经无敌手,西北几个省的老百姓都来这个看病,特别是内蒙古的病人很多,为此医院还设立的专门的接待站。
盖大楼、高薪纳贤,杨的三年改革给医院带来了收入和病人门诊的猛增,宁医附院三年来在西北地区已经无人不知不人不晓。现在西北地区老百姓得了大病第一个念头,就是去宁医附院,像北京人有大病首选协和一样。2月27日,又有三个重症病人没有病房可住,现在宁医附院的床位几乎天天爆满。
改革带来发展同时也会带来争议,杨银学也不例外。有很多人问过杨银学同一个问题,你盖的辉煌大楼与一个贫穷落后的宁夏区情相符吗?
“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在人格上,和经济发达地区比已经十分伤自尊。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如果不能给这方的百姓,提供和发达地区相同的医疗条件和待遇,我们是有亏的。”杨说他每次回答这个问题都很苦涩。
杨银学对目前的发展态势是满意的,仍想继续向前。“我现在最缺的是政策和机制。如有合适的政策和机制,我会细化我们的工作,继续改革。如果相反,我也无能为力”。
国龙医院:民营部落的探索者
银川国龙医院与其他民营医院走的完全是两条道路,不是以治疗性病、美容为专长,是一家以骨科为主打的全科二级甲等医院。12年来,她用中华老子号的方式进行经营,从不打广告,靠质量和价格、让老百姓口口相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西北倔强地生存着。
在银川市公共汽车站东南,嵌在九层大楼顶端的国龙医院四个大字十分显眼。“这么大的买卖能不赚钱吗?你看那人来人往的,这可是私人医院。”在街道对面修鞋的师傅每天见证着国龙的繁荣,但很少这里的苦衷。
国龙医院的装潢不像一些民营医院那么豪华,与很多普通的二级医院别无二志,这与他的拥有者和经营者曾经身份有关,他们不适张扬。
张广海,国龙医院院长。受聘之前,曾在石嘴山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当过院长、县医院院长和卫生局局长。丰富经历,使他深谙基层医疗卫生供需两方的实情,“知道老百姓缺什么,我们也知道怎么办。”
张广海把国龙的成功总结为,以高质量、低价格、讲诚信,赢得了百姓的信赖,一步步发展壮大。只有300个职工、日门诊量500人,这让国龙坐稳了宁夏民营医院老大的交椅。
张广海也不否认国龙走在前面,与医院的股东身份也不无关系。国龙医院由宁夏国龙医疗发展股份公司所有,董事会由7人组成,董事长为郭龙。董事会成员几乎都在医疗战线上工作过,其中一些人曾当任过卫生局和国有医院的领导,这样的董事会为国龙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国龙医院的骨科在宁夏有着一定地位。很多骨科疑难杂症在这里都得到了解决,而且价格比国有大医院都低。
“他们在填充我们空白。”某三甲医院的医生如此评价国龙。通过12年的高质量低价格打出一片天地,目前国龙在银川已经有三所分院。
“现在是国家的政策不对等,国有医院国家给钱还不上税。我们国家不但不给钱和,还要交税。”张广海认为国家对医院应一视同仁,不应分为亲儿子和干儿子,所有医院应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个统一标准可以规定医院在完成公益卫生事业的前提下,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现在民营医院与国有大医院在竞争上出现先天的不足。例如,新农合就使国龙吃了很多亏。一些外地农民希望到国龙看病,看得是他们低廉的价格。但由于宁夏一些县规定所有民营医院,都不是该县新农合医疗定点机构,这样无奈之下很多农民只能花高价去国有大医院看病。
张广海说,这样不公平政策给国龙和看病的农民都来损失。同时,张也认为是民营医院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很多县为了省事干脆一刀切,民营医院都被拒于门外。
张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像正规市场一样规范管理,把民营医院中的老鼠屎踢出去。给民营医院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也给老百姓看病提高一个更多选择。
“未来十年,我们要建成一家文化特征明显、给患者和家属的感觉的特色医院。”银川国龙医院董事长郭龙描绘着未来前景。
银川第三人民医院:改成之痒
银川第三人民医院“换脸”了,从里到外、从内心到表皮,她在等待一场革命。
绿色的门脸、干净的大漂窗,门口上面的牌匾写着“兴庆区玉皇阁北街社区服务中心”。而这个地方当地人还习惯称呼她为第三医院,但现在功能却发生了改变,局外人你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进入服务中心大厅,一个身穿白大褂的漂亮小姐会主动地和打招呼,“先生、小姐,你想看什么病?”
这是一个服务态度极好的地方,遇到微笑是那么平常,使很多去过大医院的人感到有点不适应,有种走错地方的感觉。但这就是医院,而名字叫玉皇阁北街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老百姓的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工作。作为服务中心站,兴庆区内15个社区服务站在行政上都归这里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2007年宁夏自治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区大的城市中,合理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将部分二级医院、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城乡结合部的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社区的目的主要两方面考虑:一是实现社区的“守门人”制度,和大医院实现相互转诊互动,即“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大医院——康复回社区”思路,减少大医院排队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保健功能,体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
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一家企业的职工医院三家成为了资源整合的第一批试点机构。2008年元旦,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始转制。“其实目前只是增加了公共服务的项目,银川市政府还没有给我们正式下文件,很多问题还很难说。”医院办公室主任认为,现在医院还没有完全转轨一切都在探索。
按照《宁夏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划,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现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改革,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和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脱钩。同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拉开收入档次,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由于还没得到市政府的批复文件,第三人民医院现在实际上目前医院和服务中心的两块牌子都挂着,但改革也进行了一小步。第三人民医院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已经签署了相互转诊的协议。从元旦转归2月末,实现转诊病人十多人次。
由于宁夏规定社区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现在第三人民医院还没有彻底进行。职工工资仍是40%由政府提供,其余的自己到市场上去赚取。目前,银川市的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全部来自“三统一”,药品价格几乎都让利于民。
辖区居民的信任问题是服务站们的心结。元旦后一天,一对夫妇带着自家小孩来到第三人民医院。经诊断后这个孩子是小儿疝气,是手术中与阑尾炎同等级别的最简单手术。
可这对夫妇听说,要到手术毫不犹豫的抱起孩子直奔宁医附院。“伤自尊啊!”这里的孙大夫说,这个医学专业刚毕业学生就可以完成的手术,他这个近60岁的老医生也无法取得或者的信任。
大医院间转诊是社区和最想实现的愿望,但在操作过程中麻烦多多,转诊中制度的掣肘给他们带来了障碍。在银川规定城镇居民保险门槛费在各机构并不相同,社区的门槛是600元,而三甲是700元。很多居民看病首选并不是三院,而是一些三甲的大医院。在三甲医院诊断后,这个病人被打回了三院社区服务中心。而这个病人在两家医院间100元门槛费成了问题,结果这部分钱只能由患者承担。如这个患者先到社区再去三甲,就会省下这钱,可没几个患者知道这个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