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音乐第6册教案第8单元《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

(2009-06-03 06:47:14)
标签:

音乐教案

教育

分类: 教案、复习题、考试题
教学内容      8、           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1)掌握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2)认识后十六分音符及其在歌曲中的表现。
2、技能目标:
(1)在歌曲轮唱中,要求学生既保持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协调,也注意各声部的独立和晰。                                
      (2)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感受当年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和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民歌的类别并体验其风格,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二声部的和谐演唱。
难点:二声部中XX及XXX节奏的演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    通过旋律句的演唱,掌握XX及XXX节奏在歌曲中的演唱。
2、在歌曲轮唱中,要求学生既保持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协调,也注意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
教学环节    过程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上课的情绪。    1、放录音。
2、师生问好。   
生听音乐进教室。   
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时,要求口形正确,声音位置统一,声音有弹性。
    1、    导入: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师:今天,我们来唱一首有关小猫的练习曲。
2、    出示练习曲,师范唱。
3、    师弹奏旋律。   
生:小猫、小狗 ……
生听。
生练唱。
歌曲教学   
通过旋律句的演唱,掌握XXX节奏在歌曲中的演唱
学会演唱歌曲的歌谱部分。
在歌曲轮唱中,要求学生既保持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协调,也注意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 
     (一)导入:(谈话法)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份开什么花吗?
桂花是怎样一种花?
——引出课题《八月桂花遍地开》
(二)放歌曲录音。
师问:这首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
(三)学唱歌谱
1、唱旋律句:
1 6 5 | 6156 1 | 65 61 | 5 — |
561 53 | 21 2 | 561 53 | 21 2 |
(1)    师范唱旋律。
(2)    师纠正XX及XXX错误的打法。
(3)    师弹奏旋律。
2、学习单旋律部分的演唱:
(1)分句跟琴进行旋律演唱。师弹一句。
(2)师弹奏旋律。
(3)进行“红”“绿”灯游戏,“红灯”默唱,“绿灯”响亮的唱。
3、歌曲二声部练习:
(1)    师弹奏高声部的旋律。
(2)    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
(3)    师弹奏二声部处的旋律(反复练唱)。
(四)学习二声部歌词:
  1、有节奏的朗读高声部处的歌词。
2、有节奏的朗读低声部处的歌词。
3、师弹奏旋律。
4、师弹奏旋律。
5、师问:你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
6、师指出不足处:声音不够和谐、平衡。
放歌曲录音。
7、师弹奏旋律。
8、师问:谁愿意来唱给大家听?
生:桂花。
个别学生介绍桂花的特点。  
生:欢快。
生听并跟师打节奏。
生自由练打。
生边唱边打节奏。
生唱一句。
生边唱边打节奏。
生练唱。
生随琴练唱高声部的旋律。
生随琴练唱低声部的旋律
生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请个别学生朗读。
请个别学生朗读。  
分小组自由练唱各声部。   
二声部合唱。
生讨论。
生聆听。  
生进行二声部合唱。
请两个学生合唱。  
小结    结束本课    师生再见
    师生再见 
板书设计:
X X       X X X
1 6  6156  65  61  —  |
5 61  5 3  21   5 61  5 3  21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感受当年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
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2、通过综合训练中二声部合唱,培养学生二部合唱的和谐、均衡。
教学环节    过程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上课的情绪。    1、放录音。
2、师生问好。   
生听音乐进教室。   
发声练习   
通过综合训练中二声部合唱,培养学生二部合唱的和谐、均衡。    1、    内容要求同前。
2、    1=C→G  2/4 (出示习曲)
(1)师弹奏高声部的旋律。
(2)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
(4)    师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5)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6)    师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7)    师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8)师问:你觉得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好这一旋律?
(9)师弹奏旋律。  
生随琴练唱高声部的旋律。
生随琴练唱低声部的旋律。
生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生自由读歌词。
分组练习各声部的演唱。
二声部合唱。
生:欢快、和谐。
生有感情的唱。   
教学   
在歌曲轮唱中,要求学生既保持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协调,也注意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
通过学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使学生感受当年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1、    师弹奏歌曲的旋律。
2、    练习二声部的演唱:
(1)师弹奏高声部的旋律。
(2)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
(3)师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4)师问:你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
(5)师弹奏二声部的旋律。
3、练习单旋律部分的歌词:
(1)有节奏的朗读第一段歌词。
(2)师弹奏单旋律部分。
(3)师弹奏单旋律部分。
(4)师问:你觉得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这两段?
(5)放录音伴奏。
4、巩固歌曲的演唱:
(1)师弹奏全曲旋律。
(2)放录音伴奏。   
生演唱歌谱。   
生唱高声部处的歌词。   
生唱低声部处的歌词。
生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同桌两人互相纠正不足之处并练唱。
二声部合唱。
个别学生读。
生随琴演唱
生自学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
    生随录音有感情地唱全曲。  
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合唱。  
 分组演唱并评出优胜小组。  
小结    结束本课    师生再见
    师生再见  
板书设计:
   12  3 | 32  1 | 3  4 | 5 — | 34  | 54  | 2  3 | 2 — |
  白    云 白  云  飘  呀  飘,    白   云    白   云   飘  呀 飘。
34  5 | 0  0 | 34  5 | 0  0 | 3  | 5 —  | 3 — |
白   云         飘呀 飘 ,      白       云         飘   呀   飘。
| 12  3 | 0  0 | 12  3 | 1  |3 —  |1 — |
白   云        飘呀 飘。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该曲。   
2、通过完成节奏及听音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及对音的听辨能力,引
导其感受力的形成。
3、通过歌曲和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民歌的类别并体验其风格,
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过程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上课的情绪。
    1、放录音。
2、师生问好。   
生听音乐进教室。   
发声练习   
内容、要求同前   
综合练习   
通过完成节奏及听音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及对音的听辨能力,引导其感受力的形成;
通过旋律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    节奏练习
1、出示2/4拍与3/4拍的节奏练习曲。
1、    师拍打前句或后句节奏。
3、请学生打一打自创的节奏。
4、师问:谁愿意把你创作的节奏打给大家听?
(二)    创作旋律
师讲解要求并示范创作一条旋律。如:1=C  2/4
11 11 | 33 333 | 55 55 | 11 1 |
    666 6 | 444 4 | 22 22 | 1 1 |   
生拍打并体会两种拍号不同的节奏感。
生适当完成另外半句的节奏。
分组互相交流自创的节奏。
个别学生打。
生自由创作旋律。   
复习教学   
通过复习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该曲。
    1、    师弹奏歌曲旋律。
2、    讨论一下唱得怎么样?有哪些不足之处?
3、    放歌曲录音。
4、    师问:谁愿意唱给大家听?
5、    师弹奏歌曲旋律。   
生唱歌曲。
生讨论。
生听。
个别学生唱。
生齐唱。   
欣赏教学   
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民歌的类别并体验其风格,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1、    初听三首乐曲。
2、    师介绍中国民歌的类
型: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3、    再次欣赏。
师问:你能根据三首乐
曲的不同特点说出它们属于哪一种类型吗?   
生听,感受乐曲的特点。
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类型
生带着问题欣赏。   
小结    结束本课    师生再见    师生再见   
板书设计:  
 《斑鸠调》—— 小调
《高歌朝太阳》—— 山歌
《起篷号子》——劳动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