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萨尔茨堡,千万别提“音乐之声”

标签:
萨尔茨堡音乐之声美国大片 |
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有两张“名片”,一是莫扎特的诞生地;二是美国好莱坞的歌舞大片“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应当说,第二张名片是第一张的衍生品,没有莫扎特的名气,没有得天独厚的音乐氛围,或许精明的美国商人干脆就不会来这里拍外景。不过到了萨尔茨堡,想要看看“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千万不要问当地人“怎么去”“怎么找”之类的问题。因为当地人对这个问题干脆就是“一知半解”。
到了萨尔茨堡的第二天,准备在前一天看完城堡的基础上,重点主攻“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据说有7个景点是“音乐之声“的外景基地,而且有些是在郊外,所以还是有些要“暴走”的心理准备。
吃过早餐,和一起同住的一对日本老夫妇一同上路了,一行三人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哼着“Do-Re-Mi”的曲调,开始了我们的“音乐之声”外景拍摄地的寻访之旅。
“Mirabell
002.米拉贝尔宫殿,花园和飞马泉,远处是萨尔茨堡城堡
顺着年轻人的指引,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米拉贝尔宫,原来这里的位置就相当于咱北京的故宫,能不好找么?来到了宫殿,走过大花园,“音乐之声”的场景活灵活现不断在眼前浮现,玛利亚和孩子们围坐,一起高唱“Do-Re-Mi”,在园中嬉笑追逐奔跑。
第二个景点是较远的“玻璃屋”。我们拿着地图,问询“玻璃屋”的地址,问了几个人,没人知晓。最后我们跑到了information,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在海布伦宫。一场有导游陪伴的套餐开始了我们的“玻璃屋”之旅。海布伦宫是马库斯-西提库斯主教的狩猎行宫,里面有豪华的宫殿和一望无际的大花园,最有特点是有各式各样的喷泉,许多是能对着人喷水的泉,因为他们认为水能带来吉祥。所以,到了宫里,被淋上泉水是一件很幸运的好事。因为担心相机受潮,就总是躲躲闪闪,可是还是被水喷了个“透心凉”,
003.海布伦行宫里的喷泉
至于我们一直“耿耿于怀”的“玻璃屋”一直也没被列入日程。最后直至全程结束了,导游也没有提一句“音乐之声”的事情。倒是我们三人一定要坚持看到“玻璃屋”的执着或许感动了“上帝”,几乎在快出门的地方,发现了“音乐之声”的外景地字样,兴致冲冲的跑过去,一看,一个和电影中一模一样的“玻璃屋”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除了我们三人,没有其他的人在此。亭子显得很孤单,完全没有电影了那种温情动容的感觉。特备是和周围的精致不是很和谐,难怪“玻璃屋”被冷落在这样的地方,像一幅可怜巴巴的“鸡肋”。据说,这还是萨尔茨堡人应游客的要求,后来把它重新安放在这里。“玻璃屋”就不是海布伦宫的原件,是“音乐之声”剧组应景造出来的一个“道具”。当地人不待敬它也真是有情可原。
004.大女儿和邮差谈恋爱的玻璃屋
同行三人从“玻璃屋”出来,我们又安原计划返回市内,寻找玛利亚曾经修道的“洋葱头”修道院。前两个景点的“尴尬”让我们有了一些共鸣。我问两位日本老人:“你知道《东京爱情故事》么?”---“不知道”—老人同时回答道。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了前两次“犯傻”的精神准备,这次我们很谨慎了。在巨大的萨尔茨堡城堡周围绕了半个小时也没有找到“洋葱头”。随后,碰到了一位当地人,中年人身著像麻袋一样的格呢上装,头发有点乱。从嗓子底部发出重音“跟着我”。踏上嘎达嘎达的石板路,一会就到了“洋葱头”的下面,其实我们经过这里,只是不知道这就是要找的玛利亚“修道院”。
005.侬山修道院,电影里出现多次。小孩子们就在这个大门下求见玛利亚。
007.那位不知名的中年人为我们投了0.5欧元,还为我们义务做了讲解,居然连姓名都不知道。
沉重的大木头门吱嘎嘎的被推开,里面一片漆黑。中年人摸黑走到教堂的前面,在一个小孔投下了硬币。大厅里的灯亮了,古老的教堂向我们揭下了神秘的面纱。中年人说:“这个教堂有1300年的历史,是萨尔茨堡历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玛利亚在这里修行,叛逆的言行和身着黑衣的修女形象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又似乎看到受到挫折的玛利亚重返教堂,孩子们守在门前要见玛利亚的情景。
拍过“洋葱头”的尖顶,我问有关“音乐之声”的事情,中年人笑而不答。
从教堂往山下挪步,累了渴了。太阳也开始西下,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还剩下4个景点呢。还有崔拉普城堡,沃尔夫湖和蒙特湖婚礼堂。于是我们鼓足勇气,向几个年轻人发问:“音乐之声里的沃尔夫湖怎么走?”年轻人笑着说:“那地方很远了,要去玩得长一点时间,至于‘音乐之声’么,好像没什么关系”。还说,市内还有其他很多的好玩的地方。
008.像这样的景色在萨尔茨堡很常见。
009.萨尔茨堡人也遛狗,但是腋下还夹着乐谱。
我们又说起了东京人不知道《东京爱情故事》,至少是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是“音乐之声”让我认识了萨尔茨堡,而在萨尔茨堡人眼中,是美国商人巧妙地利用了玛利亚的故事,“音乐之声”原型的确就在萨尔茨堡。影片中的山水教堂等美景在萨尔茨堡随处可见,人们似乎就不在乎片中的景致甚至是像快餐一样的音乐,当地人血液里流淌着classic(古典音乐)的旋律,或许是萨尔茨堡捧红了美国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