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石笼记  翻译

(2013-04-25 17:13:56)
标签:

节奏

名山

游记

向东

教育

分类: 文言文翻译

游石笼记    [] 王向

归园田居主人  翻译

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能及。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熙宁九年,余在龙安时,与诸生寻泉流而得其处,于是乐而忘归焉。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五六丈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地,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石笼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足足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熙宁九年,我在龙安时,与一些书生寻找泉流,从而找到了这个地方,于是乐而忘返。

夫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者,可谓至矣。虽然,惜其不出于通都大邑之郊,而藏乎穷山绝壑之下,而不为好游而附势者之所知也。使当唐时,为柳宗元、李愿等见之,则其为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比哉?

这个石笼是上天创造大地掩藏用来赐予人类的,用心良苦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了。虽然上天和大地是这样用心良苦,可惜它不在大城市附近,而是藏在穷山绝谷之下,因此不被爱好旅游的,喜欢凑热闹的人知道。假使在唐朝时,被柳宗元、李愿等见到了,就会给它起个名字,这样,这个石笼哪是只能与小石潭、盘谷相比的呢?

 

【注释】

1)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

2)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陂(bēi):斜坡。

3)寻:古代八尺为一寻,倍“寻”为“常”。 

4)萑(huán)苇:类似芦苇的植物。秽(huì):秽:田中多杂草,荒芜。下文之“秽”,意为脏污。

5)槽:一种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较大的盛东西的器具。

6)落然:荒废貌。 

7)端正:正直不邪。 

8)莹彻:光洁。彻,形容光洁的程度。

9)凡若此行数十步:此句朗读时的节奏应为:凡若此/行数十步。故句意无法解读,疑有错漏。

10)圜(huán):围绕。斗:通

11)坦然成盘:盘:通“磐”。大石。

12)直发小圳(zhèn):巨石上显出直的小沟。,表现,显露。,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

13)盈:满。咫(zhǐ):古时八寸为咫。

14)涓涓(juān):水缓流的样子。

15)柳宗元:唐代文学家,贬官永州时,发现许多风景幽美的地方,作永州八记。李愿:唐代人,被罢官后隐居太行山南的盘谷,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序》。

16岂特句: ,只。,并列,相近。

 

【作者与题解】

王向,字梦锡,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幼喜读书,屡试而不得志。熙宁九年,曾巩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向吕南公访问后来俊秀,吕南公即举其友人王向。次年,曾巩回南丰扫墓,又得王向所献文,乃对人称之,有以望若人之语。不久,曾巩移知福州,王向依旧潦倒困顿。后病饿而死。(见吕南公《灌园集·王梦锡文集序》)卒年仅三十二岁,其时约在元丰六年(1083)。有文集五卷,未见流传。

《游石笼记》写于熙宁九年(1076),选自明代人编选的《天下名山记钞》。石笼藏乎穷山绝壑之下,位于涧水环绕之中,原是一块略具槽形的大石,于世默默无闻。而王向偶到其处,游赏、命名,作以记传。这篇游记与柳宗元永州八记同属一类。文中一再描写石笼所在地,水清石洁,自然天成,又叹惜其埋没,显然是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牢骚。《游石笼记》固然不及柳宗元的山水记精美、含蓄,但也可以从中看到柳记对后世的影响。顺便指出,这类游记在发掘和描状景物、寄情于物方面多有特色,而对知人论世来说,也不无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