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响学生概括能力的四个因素

(2011-12-06 18:31:23)
标签:

北平

概括能力

教育

分类: 教学漫谈

影响学生概括能力的四个因素

 

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学科能力的构建与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之一是:概括能力差,不能迅速抓住内容要点。可见概括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了。那么,“概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呢?影响学生概括能力有哪些因素呢?

一.“概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文章的内容表述出来,如《祝福》的内容可概括为,小说叙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二是指归纳出文章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如《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分析“概括”的过程,可以发现,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然后是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包身工》中的两段文章: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字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2天,我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2 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3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一般是大洋20元,期限3年,3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食宿,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的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10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这两段文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包身工是被带工老板骗来的。如果用更抽象的语言来概括,我们可以用以下四种概括语句中的哪一种呢?

A.包身工的来历       B.包身工的来源

C.包身工的由来       D.包身工制度的成因

辨析:“来历”是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的意思;“来源”是事物所从来的地方意思;“由来”是事物发生的原因的意思;“成因”是事物形成的原因的意思。由上面的辨析可知只有“包身工的由来”这个概括是正确的,其它概括都是错误的。

前面提到,要概括文章就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而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仔细的阅读文章,使文章叙述的内容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形象,当文章的内容在头脑里还是模糊的、零乱的时候,是无法进行概括的。概括能力差的学生,有的是读了文章以后,头脑里对文章叙述的内容还是模糊、零乱,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句子没有读懂,或者想象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要提高概括能力就要从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着手。有的则是只注意一些具体的、局部的、部分的内容,不能把文章叙述的内容“捏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如学习《故都的秋》的这段文字: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概括能力差的学生就只能看到“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等等,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形象,也就无法概括出这段文字写的是“在北平民居感受到的清、静、悲凉的秋意”。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训练,缺少概括能力的训练。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同时学生也不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因此他们无法积累概括的经验”,概括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二.提高概括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积累经验。学习语文应十分注重“经验”的积累,离开了经验的积累,许多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概括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学习泰戈尔《对岸》,文章的第一段: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边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这一段文字对“对岸”景物的描写可以概括为,“描绘了一幅纯朴的田园风光图”,学生在没有学习过“田园风光”这个词语之前,就无法用“田园风光”这个词去概括上面这段文字,在学习了这段文章之后,学生知道了“田园风光”的意思,为了避免遗忘,记下了笔记,如果他们能结合课文理解这个词,并把它牢记在脑子里,这就成了他们的宝贵的“经验”。在以后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句子时,就会用“田园风光”这个词去概括了。这个学习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过程。

从上面这个学习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笔记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知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对积累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应该看到,课堂笔记应该是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长期以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丢笔记”被作为一种不良的学习方法遭到了批判和抛弃。教师们在出考卷的时候,力求不出“死记硬背”的题目,试题要出得“神出鬼没”。即使是考课文上的内容,也力求出在教师没有教到的地方。在这样的舆论和情势之下,许多学生已丧失了记笔记的兴趣和习惯,考试时当然也就不再去“背笔记”了。所以,除了文言文的笔记之外,现代文的笔记是很少有人去“背”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网上下载文章,如果对所下载的文章不理解,那么,效果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丢笔记”是没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不在于“笔记”是从哪里来的,不论你是在课堂上记下来的,还是在课外阅读时摘录的,还是从网上下载的,问题的关键是你对记录的、摘录的、下载的东西理解了没有,理解了的东西有没有成为你的阅读经验。

前面说过,语文学习需要“经验”的积累,而“经验”的积累除了阅读实践之外,绝对离不开“笔记”,离不开“记笔记”,“背笔记”。前人有一个学习经验,说的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句话除了说读书要动脑筋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意思,就是可以积累读书的经验。我们要反对的是不动脑筋的记笔记,生吞活剥的背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提倡的是上课积极记好笔记,结合相关内容理解笔记,举一反三运用笔记。

前面说过,参与概括过程的是词语的运用。掌握的词语越多,对词语的理解越准确,他的概括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因此——

三.要提高概括能力,就要从扩大自己的词语积累量着手。下面举一个因为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而导致概括错误的例子: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问题:本文叙述了两件事,表现了“髯樵”性格的两个侧面,一是             ,二是(略)。

答案:不见利忘义。

(题见《上海市高考试卷集语文》第138页,有删节。)

该题的答案是错误的,“见利忘义”是指为了某种个人利益而去做不该做的事,“髯樵”只是把自己砍的二百四十斤柴以一百斤的价钱卖掉,并没有做不该做的事。答案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对“见利忘义”的理解不准确。

扩大词语积累量的方法是,扩大阅读量,在阅读的时候,遇见新的词语要加以注意,琢磨一下它在句子中的意思,(也有的人会动手把它抄下来)对词语注意和不注意,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注意了某个词语,这个词语就在头脑里留下了印象,在以后的阅读中,反复地接触这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就会被记住;阅读的时候不注意词语,读的东西再多,也不可能积累丰富的词语。要扩大词语的积累量,还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查词典的过程,就是注意词语的读音、写法、意义的过程,就是积累词语的过程。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很少,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会书写,对词语的理解模模糊糊,一知半解,这样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最近我在教学《鸿门宴》时,要求学生说说刘邦的性格。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概括刘邦的性格。我敏锐地察觉学生混淆了日常生活中“性格”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格,一般是指人的个性脾气,如活泼、开朗、内向、泼辣等,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内涵则比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格”要宽泛。在讲清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含义之后,继续讨论刘邦的性格问题。考虑到《鸿门宴》课文较长,而我的学生把握不住应该抓住刘邦的那些事件来概括,于是提示:刘邦有在关中称王的野心,但是在项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暂时放弃称王,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刘邦的性格是?连续提问了三个学生都摇头,第四名学生回答“能屈能伸”。第二天,我问学生,“能屈能伸”这个词语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昨天有三位同学想不起来呢?追问的结果是:不知道“能屈能伸”的含义。这一实例再次证明了学生对词语理解的一知半解,是概括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分析概括文章的过程,我们还可以发现,概括文章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实际上就是在“认识”事物。因此,一个人的概括能力的强弱,还与他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关。因此——

四.要提高概括能力,还需要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着手。人的认识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提高认识能力有两条途径,一是参与实践,二是通过阅读,学习别人是怎样认识事物的。人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提高认识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而阅读是学习的主要手段。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用文字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记录了下来,人类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沉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因此,多读书,多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吸收人类进步的文化遗产,就是提高自己思想认识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思想认识能力提高了,概括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当然在阅读前人的文章时要注意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前人的文章精华与糟粕共存,鱼目与珍珠混同,如果不注意分辨,对前人的思想一概吸收,那么提高思想认识能力也可能大打折扣。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批判的充满封建腐朽思想的“名言”,还在许多人中间,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流行,就是一例。

    综上所述,要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一是要吸收人类进步的思想文化遗产,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二是要尽可能有丰富的词语积累。这两条途径归根结底是一条:多读书。三是在学习课文时,要重视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要记好笔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笔记,举一反三运用笔记。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我也看了许多书,怎么我的概括能力还是不高?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读书,可能是消遣性的,只注意书中的故事情节;二是可能他们的阅读面不广,只局限于某一类书籍。如果他们能改变自己原来的阅读习惯,广泛的涉猎多种风格多种领域的文章,尤其要多读经典作品,同时注意吸收其中的思想营养、文化营养、语言营养,概括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后记]这篇文章是我退休前写的,今天增添了关于《鸿门宴》教学的一段,放在博客里,供语文老师们参考。

【2014年4月2日补记】关于很多学生说自己看了很多书,概括能力还是不强,原因除了我整篇文章讲到的四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阅读速度太快。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曾经有过训练学生速读能力的风气,这股不良风气的余毒至今没有肃清,给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