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虚实相生”?

(2011-09-03 16:55:01)
标签:

白沙

虚实相生

文学意境的特征

教育

分类: 试题研究

什么是“虚实相生”?

2011年本市的一份高三模拟卷(简称为“试卷一”)上有这样一道诗词鉴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划线句。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过了不久,我又看到了本市的另一份高三模拟卷(简称为“试卷二”)上的选择题,考查文本是《归去来兮辞》,问题是: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没有运用的一项是(   

A、虚实相生 B、古今对比 C、叙议结合 D、情景交融 E、用典

答案:B

显然,这两道试题的命题者对“虚实相生”这个知识作出了不同的理解。“试卷一”认为“虚实相生”是一种“意境结构”,而“试卷二”则把“虚实相生”理解为“表现手法”。

到底怎样理解“虚实相生”这一知识点?解决这个问题,对老师正确地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老师们本身对一个知识点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却要拿出来考学生,必然会把学生考糊涂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这个知识点的出处《文学意境的特征》这篇文章上来: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在结构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请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描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而不开,十分扫兴。这样好的园子,门前的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可是诗人却能突然于失望与遗憾中翻出一层新意;写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已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园虽未入,可园内的一切均可想而知了。诗人由扫兴变为高兴。

……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工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然而实者逼肖,并非是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这种选择提炼和加工,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生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从上述引文来看,《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文把“虚实相生”归入“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把“虚实相生”称之为“表现手法”有点欠妥。可能“试卷二”的命题者会认为,“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句话说的不就是“表现手法”吗?笔者认为,即便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是把“虚实相生”称为表现手法这一说法,还没有取得“出生证”,即还没有在学生所用的教材上得到认可,这种说法的“合法性”还存在着疑问。把这样一个在“合法性”上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知识”作为考点来考学生,是可以商榷的。其次,即便“虚实相生”是一种表现手法的说法得到了公认,那么,《归去来兮辞》中有没有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呢?

我们还得回到《文学意境的特征》中对“虚实相生”的说明: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这句话告诉我们,“虚境”和“实境”有着相关性,这一点可以从原文所举的例子得到印证。作者所举的例子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后面的说明可以知道,作者认为“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实境”,而“满园春色”是“由实境(“一枝红杏出墙来”)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归去来兮辞》中有的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却没有“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即所谓的“虚境”。如果一定说《归去来兮辞》中有“虚境”,那么唯一的,可以称之为“虚境”的是“田园将芜(胡不归)”,但这个“虚境”肯定不是由后面描写的“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以,《归去来兮辞》没有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是肯定的。

再来看看“试卷一”的那道题目:命题者要求学生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来赏析“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这两句诗有“虚境”吗?没有。既然没有“虚境”,那么命题者为什么还要学生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来赏析呢?笔者根据这道题目后面的“注”的理解是,命题者是要求学生以这两句诗的“实境”为依据,“诱发和开拓”出审美想象空间,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依据这两句诗展开想象,想象出这两句诗所没有描写出来的画面。如果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笔者以为,这道题的命题者对“虚实相生”的理解也出了偏差,他把“接受美学”中读者对原作的“二度创作”(想象)当作了《文章意境的特征》中所说的“虚实相生”了,命题者没有注意到,“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这段说明中所说的“审美想象”也好,“联想”也好,“体味和感悟”也好,都是诗歌作者(即意境创造者)的思维活动,并不是读者的“审美想象”、“联想”、“体味和感悟”,这从《文学意境的特征》所举的例子《游园不值》中可以得到印证。

两份模拟卷,出自两位命题老师之手,而他们对“虚实相生”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至于原因是什么,笔者就不在此啰嗦了。

 

    说明:关于二度创作。人们通常把剧作家创作剧本的艺术活动称为“一度创作”,把根据剧本在舞台或银幕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塑造形象的艺术过程叫做“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在导演的权威指导下,组织各个创作部门,共同完成剧作家笔下的形象传达,所以二度创作也叫做“二次形象传达”

是指歌唱家把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唱前再一次进行处理,也就是怎第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的创作。词、曲作者写出一首作品,叫一度创作。那么二度创作要靠歌手自己来完成。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歌手细致恰倒好处的处理,唱出的东西会非常感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有一种学科叫“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因为阅读者的个人阅历,个性,理解能力等等存在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是说,每个观众心中的汉姆雷特的形象是不一样的。阅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