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解
(2009-02-09 15:39:31)
标签:
教学研究教育 |
分类: 整体阅读 |
关于“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其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句,课文解释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对此,浙江某学校的朱老师在《造境•孕育•垂钓》一文里记录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课堂讨论:
一位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浴乎沂,风乎舞雩”课文解释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暮春三月,即使在江南,入水游泳犹冰凉彻骨,怎堪浴后登高吹风?
此言一出,全班一片哗然,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这只是曾晳的一种假想罢了。”有的同学则应声质疑。课堂有效的生成往往在矛盾冲突中诞生,看着各执一词的同学们,笔者意识到不能放过这个很好的挖掘文本价值和意义的时机,于是课堂上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这未必是写实,其中有所譬喻。“浴乎沂”,既可清洁身体,又可净化心灵,因为水在古人心中是神圣的。《礼记•儒行》有“儒有澡身而浴德”之说。《论语•雍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我国古代哲人眼中,自然不是无生命的存在,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品格情操。所以面对人格化的山川,古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朱老师的学生(文中没有提到老师有没有参与讨论)通过“激烈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未必是写实,其中有所譬喻”。可是,一系列的问题跟着来了:首先,“浴乎沂,风乎舞雩”“譬喻”什么?“既可清洁身体,又可净化心灵”,是不是对这个“譬喻”的说明?“清洁身体”是“写实”还是“譬喻”?其次,曾晳的“浴于沂,风乎舞”两句话是连在一起说的,如果说“浴于沂”是譬喻,那么“风乎舞雩”是不是“譬喻”?如果是“譬喻”,那又是譬喻什么?如果“风乎舞雩”不是譬喻,那么为什么“浴于沂”又是“譬喻”呢?第三,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课文解释“浴乎沂,风乎舞雩”的质疑,“暮春三月,即使在江南,入水游泳犹冰凉彻骨,怎堪浴后登高吹风?”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解答呢?第四,就在这一段记录课堂讨论的文字前面,作者还有一段话:“曾皙描绘的优游图正是孔子内心理想的折射,正寄寓了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人民康乐。……曾晳的志向虽不言政事,却是‘礼治’的最高境界。”既然曾晳的整段话表现的是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那么,其中的一句“浴于沂”怎么就“譬喻”为“净化心灵”了呢?
这段课堂的讨论集中反映了师生双方在理解文章时都缺少“整体阅读”的观念。“整体阅读”是这样一种观念: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表达这个中心服务的,因此我们理解文章时,必须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进行。同样,如果我们把一段话当作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段落的所有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表达段落的中心服务的,对段落中句子的理解必须这样的前提下进行。这就是整体阅读观念的精髓所在。如果朱老师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学生讨论时就会把以上几个问题向学生们提出来,这场讨论也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可能会有人说,现在不是强调个性化阅读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为什么不可以把“浴于沂”理解为譬喻?如果有人这样辩解,那说明他对个性化阅读有所误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那是莎士比亚的《汉姆雷特》中的“汉姆雷特”,而不是被后人改编的剧中的“汉姆雷特”,就像现在有的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梁山伯和祝英台竟然有了武功,那个梁山伯和祝英台已经不是民间故事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至少是八九不离十的“把握”。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应该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依据,而不是天马行空的,随心所欲的乱说。“郢书燕说”式的阅读不是个性化阅读,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把“浴于沂”理解为“净化心灵”,这只能说是对文本的曲解。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个性化阅读的旗号下,使学生养成了随心所欲地“解读”文章的习惯,表面上看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是把学生养成了肢解文章、断章取义地理解文章的习惯,这样做是害了学生,这种危害是所谓“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远远不能弥补的。
其次,这场讨论还表现了师生双方对“叙述”这种表达方式还不太了解。叙述,有的是叙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单个事件,有的叙述的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类似的事件,有的叙述的是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类似事件。我把叙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单个事件的叙述,称之为具体叙述;把叙述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所不同的事件这类叙述,称之为概括叙述。“概括叙述”就是把一些类似的事件加以概括的叙述。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叙述方法: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来,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季羡林《马缨花》)
上面这段文字就属于概括叙述,它叙述的不是作者某一次回家的情景,而是很多次回家情景的概括叙述。
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也是属于概括叙述,也就是说,“浴乎沂,风乎舞雩”不是“叙述”(想象)某一次春游的情景,而是某种生活情景的概括叙述(想象)。因此,“浴乎沂,风乎舞雩”完全可以理解为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这样,朱老师的那位学生的疑问就可以得到合理的回答了。
2013年4月3日补记:
有人认为三月份天气尚冷,在沂水中沐浴是难以想象的。笔者认为,这便是现代人远不如古人的地方。孟子曰“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饿其体肤,强其筋骨……”,怎么“强其筋骨”?我猜度,洗冷水澡,可能是古人的一种“强其筋骨”的方法。现代人不是也有冬泳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吗?更何况是春天呢。如果这样看,曾皙在暮春时分“浴乎沂,风乎舞雩”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