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对命运的体认及我的一点思考 (俄狄浦斯王)
(2009-03-28 17:31:51)
标签: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欧洲文学史作业存底大二文化 |
分类: 作业存底 |
第一次接触古希腊文学。捧着2500年前的文字,有说不出的神圣和厚重,非常微妙的感觉。
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作为古希腊文学的典范,《俄狄浦斯王》更是将这一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部丰富且意义非常的作品,我以为,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意志”“勇敢”“抗争”以及“担当”等优秀品质的推崇,更在于它映含出的古希腊人对命运的体认以及引发出当代人对命运的思考。
通过大致情节,我们不难看出古希腊人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认知。关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作品数不胜数,为什么独独《俄狄浦斯王》被奉为悲剧的典范并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大家口口相传?我以为这是过程的力量。
阅读全文,你会发现剧中人物对命运的认知不是从娘胎里莫名而来,更不是由强势逼迫强加而来,而是随着人物的经历一点一滴得慢慢形成,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感知和接受。而这种由自己慢慢形成的认识要比被别人强硬附加的有力量得多。
俄狄浦斯自认可以凭借努力逃脱命运的诅咒,因此背井离乡踏上征途。也正是因为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命运,他骄傲、自我,无意中对先知不敬,对国舅不尊。当种种线索初露端倪,他开始怀疑,并且因为对命运的恐惧而执意要查明真相。在探求真相、与命运抗衡的过程中,几条线索的撞击毫不留情的揭开了真相的面纱,也彻底打破了俄狄浦斯逃脱命运魔爪的幻想。一切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命运之神其实从未离开,残酷的现实另俄狄浦斯彻底屈从,“命运不可抗性”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全文的主题被推向思想的顶峰。
揭示出“命运不可抗性”并将其形成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俄狄浦斯王》会成为文学、哲学的双料典范也便不难理解了。
不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是中国还是其他,命运观的产生和发展都无法脱离与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把不可知的、可知而不可抗的一切集合成可以得到宽慰“命运说”,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时更新着它的意义。当2500年前的故事变成铅字,时间的磨砺洗涤出我们对于命运新的思考。
一、对“选择是否知道”的思考
先知特瑞西阿斯说“只要知道真情就有力量”,那么,在“洞悉一切”与“选择性失明”中,我们是否一定该选择前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你愿意,便可以尽可能多的知道你所需要的一切。但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知道的越多生活得越好,真情的力量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推进,有时候正是因为洞悉一切、太过明白才滋生了种种的牵绊,扼制了追求幸福的步伐。知道了不该知道的,只会让我们活得更累。你有选择知道与不知道的权利,但当你选择“知道”并准备将它搞得水落石出时,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真的能够让你活得更好。洞悉一切早已不是衡量聪慧与否的标准,相反,有时候,“选择性失明”比“洞悉一切”来得更聪明也更有意义。
二、对“不和心意的已知事物”的思考
俄狄浦斯最终没有逃过命运的惩罚,那么,对于不合心却已知的、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是不是应该一味的接受且不再奢望其他?悲剧的导演往往是我们自己,我以为,接受但不屈服才是摆脱自导悲剧的最好的选择。不要自欺欺人,勇敢的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考验,尽早的看清一些事情会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下一个方向。接受挑战、承认失败,这没什么大不了。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挫折只是条件而不是结果,只是过程而不是最终,当这些挫折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努力显示出微妙的力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已定的苦难也会变成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对于不合心的已知的事物,接受但不屈服,这是我想说的。还有,对于不可逆转的错误,记得学会承担,相信它会赋予你更强大的力量。
三、关于“未知事物”的思考
未知引发恐惧,同样也制造魅力。面对未来,过于乐观或悲观都不是好的选择。不是不能计划未来,有计划总是好的,只是别计划的太过分,谁也说不好明天会发生什么。面对未知,过于恐惧和过于欣喜都会显得愚蠢,想开点儿,放宽心,按照小计划随性的生活就好。像伊奥卡斯特说的: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的生活。该强调的是:“随性”不等于“随便”,更不等于“没有大脑、不懂节制”。
关于《俄狄浦斯王》所显示的“抗争论”、“英雄论”“承担论”等等,网上资料已足够充足,自知才疏学浅,便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