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4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2009-01-13 13:15:00)
标签:

校园

分类: 高二地理第一册

第3.4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威宁二中  枫叶

 

【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以及文化源地的类型,结合实例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通过对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象。

2.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熟悉中国及世界主要文化区;联系前几节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源地(区)的特点;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

【教学重点】: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化系统的源地及表现。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三个框题,我们学习了文化、文化景观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再学习文化源地和文化区,这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是对文化与文化景观的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一、文化源地(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内容,重点掌握文化源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尤其是文化系统源地的概念及理解,这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希望同学们注意理解与掌握。

1.文化源地的概念

〈师〉:什么是文化源地?

〈生〉: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师〉: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诞生地,“文化”也不例外,任何文化事物在它的产生地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几乎是“一个点”或“几个点”。“一个点”表示是单一起源地,那么“几个点”表示什么?

〈生〉:“几个点”表示有多个起源地。

 

文化事物

文经系统

概念

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要素

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表现或分布

一个点(单一起源地)

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面状分布

举例

考古学家在图上表现某一植物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某一具体的非自然的事物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

〈师〉:例如,考古学家在地图上表现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状况时,往往将各种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绘成点状。而文化系统则是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面状分布。其对比情况如右表:

〈师〉:请同学们看〖55页〗3.18图“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图和〖56页〗3.20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这是两幅反映不同文化事物源地的分布图,看一看它们反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师〉:我们从课本地图中可以看出: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源地,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系统的源地。因此,我们说,文化源地可分为两大类:①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②文化系统的源地。

2.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板书)

〈师〉: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指什么?

〈生〉: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

〈师〉: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它的源地位于东汉都城洛阳一带。还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铜的铸造,到商朝,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青铜冶炼作坊,比如,河南安阳殷墟的铸铜作坊遗址、洛阳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等。古人依靠高超的冶炼技术,铸造了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最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比如,各民族的文字起源地、服饰起源地,各地区的建筑风格起源地,民风民俗活动的起源地,还有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的发明等,无一是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3.文化系统的源地(板书)

〈师〉:什么叫文化系统的源地?

〈生〉:文化系统的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56页〗图3.19“世界部份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图中显示的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都是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可以说,世界各个地域的古代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字是什么文字?

〈生〉:为象形文字。

〈师〉:古代两河流域文字呢?

〈生〉:为楔形文字。

〈师〉: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请同学们看3.20图,我们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比如象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后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口流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所以,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

〈师〉:我们从3.19图来看,世界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有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什么?

〈生〉: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中,均与灌溉农业有关,而且,这四大文明的发源地,彼此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相互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的形成,则比这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与四大文明古国相隔离。总的来说,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比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播种和除草方法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

文化系统源地有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源地;古代文化源地则逐渐衰退,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被新的文化源地所替代。新的世界文化源地,如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源地以及后来的西欧,都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

〈师〉:我们学习了两种文化源地,请同学们将两种文化源地进行对比。我们可通过下表,对两种文化源地作一个更深的了解。

两种文化源地的对比表

文化源地类型

概念

地图上的表现

举例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

某种文化现象文化事物的产生地,也即文化要素源地

状分布(一个点:单一起源地;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1)古人类化石发现地;

(2)世界栽培植物起源地;

(3)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

(4)造纸技术源地

文化系统源地

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状分布

(1)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世界文明发源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类文化源地,即文化事物源地、文化系统源地。它们有着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其分布的范围与地区,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部分内容:

二、文化区(板书)

〈师〉:什么叻主文化区?

〈生〉: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区域。

〈师〉:比如每种语言的分布范围,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为语言文化区;每个国家内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区,可视为其政治文化区;还有各个国家的农业区、工业区等,分别反映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范围等。都属于什么?

〈生〉: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

〈师〉: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一个文化区中,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具有相对一致性。文化区的特征是一个核心区向着过渡带逐渐减弱,其间各种文化现象相互混杂、重叠,难有截然的界限,人们对文化区的划分,往往是以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宗教信仰等,来划分不同的文化区。

〈师〉:随着文化的扩散和传播,文化中心的变迁,文化区也在变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区。现在世界可以分为六大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2)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和北非);(3)印度文化区;(4)东南亚文化区;(5)东亚文化区;(6)非洲文化区。详见下图: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

〈师〉:可见,尽管文化区的划分多种多样,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区有以下空间特点:

(1)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必然的关系。

(2)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常常有明确的边界,而语言文化区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

(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师〉:比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是一种文化区,但它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是不是完全重合?

〈生〉:不完全重合。

语言

分布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等地(12亿人)

英语

欧洲的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印度等(4亿人)

俄语

俄罗斯(2亿人)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墨西哥等)

法语

法国、几内亚、刚果(金)等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师〉:我们知道,文化景观主要研究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所创造的结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关,一定区域内的各种文化要素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当我们外出旅行时,我们可能会发现那里人们使用的语言与我们不同,衣食住行的方式也别具特点,甚至在生产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方面也有不同。

    〈师〉: 我们以语言文化为例,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分布区作一对比。列表如右上:

〈师〉:此外,在我国南、北方地区所表现出的其他文化活动也大不一样,反映了我国的南、北方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如下表: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候特点

降水较少,冬季严寒

降水较多,夏季炎热

房屋建筑

旧式民居多用土坯垒墙,室内砌土炕,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

旧式民居多用砖瓦、竹木,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泻

农业生产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交通工具

过去多用骡马作役畜,便于在旱地骑乘拉车。现代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

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居民食品

以面食为主,例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

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

运动项目

滑冰

游泳、龙舟竞赛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中,因而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带有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正是依赖于这些载体,不同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才得以实现,世界文化宝库才会越来越繁荣。

【课堂小结】

〈师〉:本节我们学习了两大主要内容: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文化源地的概念和分类是本节的重点,尤其是对文化系统源地的理解。不同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有不同的源地,说明文化源地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文化区要重点掌握文化区的空间特点以及文化综合体与文化体系的联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区区别于文化源地在于(   

A.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相对静止

C.文化是环境发展的产物

D.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下列属于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是(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东汉蔡伦在都城洛阳一带发明了造纸术

C.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美国

D.以楔形文字为代表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关于中会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区是指汉文化体系的分布区

B.中华文化区是指中原文化综合体的分布区

C.不同的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

D.中华文化区的界限是明确的

4.下列不属于文化源地的是(   

A.文化事物的源地

B.文化系统的源地

C.文化现象的源地

D.黄河及长江的发源地

5.中国新石器文化系包括的各地域文化综合体与其源地之间的连线正确的是(  

A.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B.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

C.仰韶文化——珠江流域

D.文家文化——黄河下游

二、综合题

6.回忆世界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结合相关地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世界四处主要文化源地,其中A为__________文化源地,B为____________文化源地,C为__________文化源地,D为___________文化源地,按文化源地分类,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源地。

(2)四处文化源地所处地理环境的主要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四处文化源地中,造纸技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楔形文字产生于___________文化源地,青铜冶炼技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佛教塑像雕刻艺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

(4)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覆盖上又都可以说是四大___________,其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1)埃及   巴比伦   印度   中国   文化系统   (2)都处于河流冲积平原上,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3)D      (4)文化区   农田   灌溉渠道

7.下图为“东半球世界文明发源地分布图”,读后请回答:

(1)图中反映的是____________源地的分布,其A、B、C、D四处文化源地的兴起具有的共同自然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它们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字要素——古代文化的类型:A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等。

(3)请举出A、C、D三处现有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填入表内:

地区

物质文化景观

精神文化景观

A

 

 

C

 

 

D

 

 

答案:(1)文化系统   适宜的气候   平原地形   河流中下游   农田   灌溉渠道   (2)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3)A麦田   长城   C油井   清真寺   D梯田   金字塔

8.读“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区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地农耕景观有明显差异。请将图中经济文化区分别与所属的农耕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经济文化区1                   山林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2                   山地耕猎区

经济文化区3                   水田稻作区

经济文化区4                   山林刀耕火种区

经济文化区5                   绿洲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6                   平原集约农耕区

(2)几千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区的范围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农耕经济文化区的扩展以及渔猎采集区和畜牧区的退缩上,试分析其原因。

答:在经济文化区形成初期,自然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作为创造文化的人,对自然环境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原来不利的环境变有利了,造成了经济文化区范围的变化。但也不可否认,由于人或文化的作用,有利的环境也可能变不利了,如沙漠的南侵、森林被毁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可以再度导致经济文化类型分布的改变。在这里,大自然总是一只具有威慑力的“看不见的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