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要有生命意识
(2015-01-18 16:20:17)
标签:
杂谈生命意识文学人性特征 |
分类: 半月潭记(笔记) |
文学要有生命意识
一、什么是文学的生命意识
“人生若有意,草木非无情。”文学中的事物不是理化概念上的事物,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灵动的、关联的;不是见花是花、就事说事,而是生动活泼的。是生命之光在事物上的灵性反照、是人性的体验。在文学上,人性对事物的体验,经文学手法提炼之后,形成了文学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经典文学中的常态。
二、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特征看,文学上的生命意识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特征;一种是隐性特征。
显性特征。经典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诗中多个物象名词并列:“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经作者的人性体验反射之后,使原本“平白死静”的事物,立刻鲜活起来,变成“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意象,这些形容词或动词点石成金之后,也使原本相对独立的物象形成了一组生动完整的画面,意境也随即打开了。文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就是生命意识的体验,可谓惜墨如金、朴实无华又字字珠玑。文学手法上,前面以散象排列,是放,结尾最终写到了全诗所悲的最大主体“人”,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笔,使意境得到高度升华。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文笔却十分洗炼明净、内容生动丰富、意境开阔高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手法表现生命意识体验的典范诗作之一。
隐性特征。经典为例:现代诗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两诗不仅在句式结构上有相同之处,意义和意境上也很相似,并都以非常平实的词句柔和的语调、以修辞手法隐性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识的一种光明追求。海子和顾城都是天真烂漫的诗人(我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思想特质或说“灵气”就是率真、就是天真烂漫),或说天真是他们生命意识的主要特征,他们一生短暂,却因对生命意识的纯真而执着的追求和思考,甚至包括他们以自杀方式终结自己,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生命的一种极端体验。
三、为什么要有生命意识
文学只是载体,生命意识才是文学的核心和灵魂(甚至也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和灵魂)。离开生命意识,文学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意味,或行尸走肉成游魂野鬼。故文学能否打动人,并不在于篇幅大小长短,而在于有无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可以深入灵魂,让读者和作者进行灵魂上的交流,因而可以以小放大、虽瞬间而变得隽永。
假使海子和顾城没有这两首诗,也许他们只能是一个平白的诗人或凡人。幸运的是,上帝把天真赐予了这两个诗歌“天才”,让他们的生命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他们一生虽短暂,但正因这两首诗,确切一点说是正因这二句富有生命意识的诗,而产生了两种重要意义:一是让他们对中国当代诗歌史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因此让他们短暂的一生有了意义!这正是生命意识对文学的意义,或说,文学因生命意识而有意义!
四、生命意识从哪来
上述可见,生命意识不是虚无的空洞物、也不是凭空设想的唯心物。而是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可以被发现和发掘的东西。是一种真实的来自内心的体验,人性的存在。
生命意识来源于哪里?前面说了,是客观存在的人性体验。只能从自然中来、从生活中来。
像苏子《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又像王子《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从自然中来。
生命意识有时也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他乡际遇、惺惺相惜; 也像颜真卿《祭侄稿》那种极度悲悯和郁结的情思被释怀出来,化为浓淡干湿焦墨,全神跃然纸上的大起大落和荡气回肠。从生活中来。
如此可见,生命意识的特征也有许多种:有悲悯同情、有触景兴怀、有叩首感恩、有责身自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