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十七帖》所感
标签:
十七帖今草书法草书杂念 |
分类: 半月潭记(笔记) |
节临《十七帖》:



为学者、为艺者会经常有困惑的时候,个人认为有两点态度很关键,一是要敢于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是进步的第一步;二是善于发现。即反思如何寻找出路,解决存在问题。
个人总结了衡量一幅书法好与不好及其好坏程度如何,关键标准有两点:
一是看第一眼整体感觉;二是每一个字甚至每一笔独立地看。
总括起来就是宏观与微观感如何。
至目前,我的字还杂质较多,杂质多源于学得杂,学得杂又源于杂念多。念这东西,说怪也怪,一旦有了,动念就成了挂牵,难于放下。基于此,我必须得摒弃杂念,我试图通过专注临王字一段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初临王《十七帖》,手感很强,很有体会。王的草书高古,许多字是今草的源头,许多字保留着草书的发展形态(这个意义上说也有史料价值),甚至许多字与今草相差无几。王字无论草书还是行书都极具法度。王的草书字字精神、笔笔干净,提按起止,果敢利落,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感。又重细则毫末字与字之间的联接,触感和快感因果性都很强。是中国书法正统之源。可以很实事求是地说,历代书家,即便奇峰异起,但追其源,都脱不了与王字的血缘干系。总括起来:一是法度规范形成体系(行草楷);二是影响深远。这也是王对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贡献。
书法亦即手法是书写习惯。书不因熟而精,即便是率意之笔,其率真之味也离不开熟。
跟画不同,画可以跨时间较长、断断续续地作,甚至可以反复墨色分多层加添。书法,则不可,必须一气呵气。特别是草书,很大程度上是手法,手法一断,气则断,气断意则断,如中年驳骨,总遗遗憾。终究不得自然。
前一篇:[转载]元 饶介 蕉池积雪诗
后一篇:微言:不要轻易捅破“窗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