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浅析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2019-03-10 19:09:58)浅析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关键词:层级、起承转合
摘要:古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古诗鉴赏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进行直奔意境的教学,以及只教答题模式的教学,不大在意学生究竟真正读懂诗歌与否。本文以古诗的起承转合为切入点,首先让学生懂得诗歌的大意,其次才谈得上答题。
从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来看,对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已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过,对于语文知识、文学积淀和人生阅历都很欠缺的高中生,诗歌教学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进行纯粹的鉴赏。此外,如果从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作为切入点,效果可能会好,毕竟要鉴赏首先要懂得诗歌的意思。
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语言文字的价值只存在于“关系”之中,如岑祺祥在《语言学史概要》中指出的语言学大师索绪尔所讲,“在一个语言状况中,一切都以关系为基础”。同时,“语言符号的语音和文字语义之间,是描述、反映、交换、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结构”。
我们中国的古诗,尤其是律诗和绝句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是典型的,“汉语强调篇章结构的整体性,讲究起承转合的完备性,注重对称平衡”。明代学者高绮在其著作《文章一贯》中,曾以人体结构来喻诗歌的结构,即:
起——明切——眉目
承——疏通——咽喉
转——贯——详悉
过——转折——腰臀
结——紧切——足
从以上的评论中,可以发现,所谓过结就是合,高绮将诗歌的结构特点评析得很细致,很贴切。
在进行古诗鉴赏教学的时候,我们很多考生连诗歌的大意都不甚了了,都不懂,又怎么能要求他们进行准确的赏析呢?
而且,掌握了诗歌的结构,就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意思,那么对理解诗歌的意境也是大有裨益的。
我国诗人王昌龄在其代表作《诗格》将诗歌分为“物镜”、“情境”、“意境”三个层级的系统,这三个层级是有高下之分难易之分,对中学生而言,弄懂物镜和情境即可,但一定正确的懂得,不可以进行直奔意境式的赏析教学,在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候,也不可以如此。而意境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意境’”。
考核意境,从四川乃至于全国的古诗歌鉴赏高考题,从未出现过,它也没有出现在语文高考考纲中。
二、起
古诗歌的“起”,一般是指第一句和首联,一般而言,起的作用就是说出诗歌所述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与原因,为全篇定下感情氛围的基调。
这样,在进行古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应该仔细推敲第一句或首联,这是一个什么事件,发生在什么事件地点,是明丽的还是暗淡的。
同时,由于起句本身就渲染了一种情感氛围,切断读者与现实的联系,引导读者走进特定的审美情景。
接着就应该明确事件是在什么环境下发生的,学生对他的理解就有明确的方向性,思考就会进入一个特定的系统——诗歌营造的审美系统。
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中杜甫的律诗《蜀相》为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起句,点出事件——诗人杜甫急切的寻找诸葛亮的祠堂,而且交代了祠堂在遥远的锦官城的郊外,被茂密的梧桐树深深得遮蔽了。
我们应该问学生:杜甫为什么如此焦急的找寻诸葛亮的祠堂呢?
答:显示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极度的崇拜!
如此,经过对起句的理解,我们既知道了事件,又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对诸葛亮的推崇。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时,我们首先锁定对“起”的理解。
问: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是李商隐的什么人?
答:李商隐的妻子。
问:两人感情深厚,彼此已分别日久,而相聚又遥遥无期,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
答:悲伤惆怅
这样,通过对起的学习,我们锁定诗歌的事件为作者思念家人盼望相聚而不得,其情感基调为惆怅悲伤。
又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人金圣叹是如此分析它的起,“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夫如何,犹云一部二十四史,从何处说起,一题当前,心手茫然。更落笔不得,恰成绝妙落笔。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
在教学时,可以这样来学习该诗的起.
问:杜甫在望岳时,望见了什么?
答:没有望见泰山的具体形象,望见的只是齐鲁青未了。
问:齐鲁的含义是什么?
答:指齐国和鲁国,也暗示泰山的横跨幅度大,逶迤不断。
问:如此壮丽浩大的泰山,会激发杜甫什么样的情感?
答:向往,豪迈,激动,喜悦。
三、承、转
那什么是承转呢?
其实,对此古人早已有了较为详尽的解释。
“三四贵匀称,承上陡峭而来,宜缓慢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杜工部送人从军诗,今君度沙累月断人烟,和平矣,下接云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泊岳阳城下》诗,岸风翻细浪,舟雪栖寒汀,和平矣,下接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沈德潜在《说诗睟语》道:如此拓开,方振得起。
可知,承就是对起的进一步发挥和说明,进一步渲染强化诗歌的情感氛围,从而使诗歌的事件更加完整,诗歌抒发的情感更为强烈,更能感染人!
以上节的《蜀相》为例,其承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显然,紧接首联的“柏森森”,在颔联,杜甫进一步利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来渲染丞相祠堂的荒芜,空寂,无人问津的凄惨状态,引人深思。
另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用“涨”字来暗示李商隐心中的悲苦。因为,作者被贬谪到千里之外的巴山蜀水,即所谓的巴山蜀水凄凉地。那么缠绵的秋雨与什么相似呢?与作者心中的悲苦。
问:为什么?
答:因为秋雨很细,很小,能把偌大的池塘灌满,可想而知要持续多长时间,也揭示出李商隐心中的痛苦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派遣。
这明显进一步渲染了起句所定下的情感基调。
问:如此巨大而持久的痛苦,会不会把作者压垮?
这样,就非常自然得进入到对“转”句的学习。
转,就是起伏,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
以《蜀相》为例,当我们为诸葛亮被人遗忘而伤心时,杜甫笔锋一转,颈联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此点出诸葛亮卓越的功绩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从无比荒芜的境地一下转到对诸葛亮伟大人格与功业的赞扬,批评当时人们对伟大人物的遗忘和漠视。
以《夜雨寄北》而言,当同学们为李商隐会不会悲伤而难以自拔而沉沦时,诗歌转为:何当共剪西窗烛?
问:共剪是谁与谁一起剪?
答:明确为李商隐和妻子。
问:这美好的憧憬与前两句所表现的痛苦是否矛盾?
答:正是这美好的憧憬支持李商隐去战胜内心的孤独、困苦、失落,也形象得显示出作者和妻子之间无比深挚的情谊。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也给我们峰回路转的新鲜感。
在古诗中,承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往往形成诗歌的主体部分,展现诗歌的大意,奠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四、合
合,就是在起承转的基础上,收束全篇,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一个完整的事件,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情感。
以《蜀相》为例,尾联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以诸葛亮的遗憾收束全篇,使得全文的情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既有对诸葛亮忠诚和功绩的赞美,也有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使得诸葛亮的悲剧形成完整的系统,让人久久都难以释怀。
又以《夜雨寄北》为例,在起承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问,有了憧憬与期待,是不是就到此为止?而且这憧憬与期待会不会像微弱的篝火,经不起风吹雨打。
尾句以“却话巴山夜雨时”收束,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把曾经的伤心的事情当作相聚的谈资,能说明什么呢?
显示出作者心中不灭的期待憧憬与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见识到作者博大的胸襟。
通过起承转合,《夜雨寄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表现了一段完整的情感。那全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别为暂时的分别而压垮,总有一天能够相聚。
综上所述,只要理清了诗歌的“起承转合”就不难理解诗歌的主题。
对中学生来说,讲解古诗歌鉴赏专题时,首先不要忙着去赏析,而是要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上“读懂”诗歌。
一定要把诗歌的结构放在第一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的大脑是有结构的,它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过程的,即从简单到复杂,“当然,人的结构并不是没有出发点的;如果说任何结构都是一种发生过程的结果的话,那么在事实面前应该决然的承认,发生过程总是从一个比较简单的结构向一个个更复杂的结构过渡,而且这样一个过程是按照没有止境的后退过程进行的。”
如前文所述,我国诗人王昌龄在其代表作《诗格》将诗歌分为“物镜”、“情境”、“意境”三个层级的系统,这三个层级是有高下之分难易之分,对中学生而言,弄懂物镜和情境即可,但一定正确的懂得,不可以进行直奔意境式的赏析教学,在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候,也不可以如此。
要正确读懂诗歌,就一定要懂得中国古代诗歌所固有的结构
——起承转合。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