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读书充电——读张承志散文《致先生书》

(2018-12-07 21:48:48)

            张承志是很推崇鲁迅先生的,其写鲁迅先生的散文《致先生书》与《鲁迅路口》,笔力骨力热血洋溢全篇,如他的小说般雄奇峭刻澎湃!出于济世情怀,张承志对真正“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沈从文钱钟书有了尖锐的批评,虽然批评显得苛求。也正是这“蛮横”的苛求,让我们真正见识了一个真正关心民生的文人的气节!

    而我盯住了他的能力。不错,就是能力二字。从《狂人日记》中可以判断他的现代主义能力,从《故事新编》中可以判断他的变形力。《伤逝》显示了他的基本小说的创作能力,没有对此种能力的确认,一个作家会丧失自信。
    更重要的是《故乡》,闰土这个形象关键无比——前面失礼罗列的名人们是不会牢牢记住闰土的。让闰土成为自己心底充盈的深情,这种能力对一个大作家来说价值连城(我在同样意义上尊重王蒙的《在伊犁》)。此外还有学者式的能力;做学者态的文人古而有之,身具真知灼见者不见几人。沈从文后日潜心服饰史,但并不见他有控制古代之力。钱钟书一部《管锥篇》,未必经得住后人推敲。——具备全部能力者,言则过严——但确实仅有先生一人。以我人微,作此大说必招大嫌。但是我在破题时决心已定。
    先生生于旧时代,苦无中国自救之理,又憎恶形形色色的媚外媚洋,而自己最终又不得不向中国这无限的存在去求活——宛如魔圈,宛如鬼墙,先生孤身一人,自责自苦,没有答案。他没有找到一个巨大的参照系。

    在没有解决这巨大的矛盾之前,优秀的作家很难写作长篇小说。1936年先生辞世,留下了费解的《故事新编》勉作答案,但更留下了《狂人日记》为自己不死的灵魂呐喊。何止没有写成鸿篇巨著,先生只差一步没有疯狂。

                                           ——引自《致先生书》


反省着对他的失言与败笔,我常自戒不该妄谈鲁迅。无奈乏于参照,于是又令人生厌地转回这里。我已经难改习癖,别人更百无忌惮。那么多的人都在议论鲁迅,那么多的人都以鲁迅为饭碗,那么多的人都自称鲁迅的知音--这种现象,一定使他本人觉得晦气透了。 
  不知到了毁谤的时代,一切会怎么样。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

                             ——引自《鲁迅路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