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文化的学习——《乐记》的“灭天理而穷人欲”含义探析

(2018-11-14 20:04:37)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礼记-乐记》

      通过昨天的细读《礼记》之《乐记》篇,我们发现他的中心思想与荀子一致,而且昨天引用的一段出现了“灭天理而穷人欲”的提法,这与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基本一致。
       郭沫若认为《乐记》的作者为公孙尼子,这个值得商榷!不过,郭沫若对《乐记》中“灭天理而穷人欲”的含义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郭沫若做了自己的解释,如下:

         有的学者特别看重这几句,以为是近世理学的渊源,如黄东先,陈澧等人,然而宋儒的理学是把理与欲分而为二,而公孙尼子的原意却不是这样。他是以为好恶得其节就是理,不得其节就是灭理。所以他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顺说是真,反说便不真。宋儒却是反说,“去人欲,存天理”。这是误解了公孙尼子。
                              ——《青铜时代-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

        由此可见,宋儒的天理人欲与《乐记》是不一样的,不存在渊源关系,反而与《孟子》关系极大,明天继续论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清丽”词
后一篇:读“清丽”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