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英雄的当代悲剧——读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2011-07-09 20:01:53)
标签:

杂谈

当代英雄的当代悲剧

——读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在众多的外国诗歌里,记得最牢,也最爱在艰难时世中吟诵的,是莱蒙托夫的《帆》和惠特曼的《动荡的年月》。这两首古老的诗歌,都洋溢着只有诗人才有的自我意识或说一种对于绝对的激情。

“雅罗米尔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值得我们深思。他心灵丰富且敏感,也很有才。同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欧根·奥涅金、毕巧林、安德烈公爵、拉斯科尔尼科夫、莫索尔一样,他身上也怀有一种对于绝对的激情。”(摘自《小说的智慧——认识米兰昆德拉》第185页艾晓明 编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2月第一版 1992年第一次印刷)这段话是俄苏文学专 家景凯旋教授对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代表作《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雅罗米尔的精辟分析。

其实,雅罗米尔早已有了他的祖先——那就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奥涅金与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本人对俄苏文学很热爱,也很热爱莱蒙托夫,于是,就爱上了他的“当代英雄”毕巧林。

毕巧林、奥涅金与雅罗米尔一样,都是悲剧人物。他们的生活永远都不在“此处”,不在美食、茶坊、会议与股票中,他们的生活永远都在别处——虚幻的别处。

这样的人物如果不以悲剧告终,那倒真是咄咄怪事。

当今时代,疯狂逐利已然成为一只巨大的章鱼,它的触角伸向中国的各个角落,这只章鱼吐出的黑汁弥漫空气,使人艰于呼吸……

晋代文学家向秀的《思旧赋》刚开了个头,就煞尾,我既不能开头也无法煞尾,就用下面这篇文章,表达我对俄苏文学的情怀。

 

《当代英雄》与读者接受

                黄彦

 

                                 (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六期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俄罗斯天才诗人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凭着诗情感觉的统一性深刻地打动读者的灵魂,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进行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分析,以此解读这部佳作历久弥新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接受美学;时间性

 

十九世纪俄罗斯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莱蒙托夫用诗意的笔触写成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历来脍炙人口,被誉为是散文中的诗。也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中俄国文学里的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对于这样一部极具诗性情怀和现实意义的不朽名作,它将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体验?

文学接受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它探讨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书籍或是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便只是客观的物体,它们始终在等待。等待读者。一直以来,在运用众多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阐释的过程中,对于永恒的读者参与作品意义建构的关注却总显微薄.如对不朽名著《当代英雄》的解读,大多是从多余人形象、心理分析、叙述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鲜有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观照作品,故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进行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分析,以此解读这部佳作历久弥新的存在意义。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当代英雄》的作者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生活在十九世纪俄国最黑暗的年代。在世仅短短27年,先后历经家族悲剧与爱情悲剧的阵痛,并屡受沙皇政府的迫害,两次流放高加索,最后被上流社会设局谋害,于1841715日决斗而亡。诗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其追求自由美好、上下求索的精神,在《当代英雄》里恰有充分的体现与诠释。因

此,对于作家生平的了解,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前理解。作家写作希望被理解,读者阅读是希望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完全是历史性的,但其重要著作的标题是《存在与时间》而非《存在与历史》,因为”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比历史更为抽象的概念:它使人联想到的是岁月的流逝或者我体验我个人生活

形态的方式,而不是民族之间的斗争、民众的养育与杀戮,或国家的建立与推翻”。在《当代英雄》里。正是主人公毕巧林那年轻的一生随着不同生活地点的转换却不停流淌着的生命激流和自我意识,深刻地烙进读者的心灵,无论毕巧林所处的时代环境如何.无论他曾怎样的放浪不羁、伤人伤己以至最后宿命消极、客死归途,这个“既非乌鸦,也非凤凰”的社会多余人却总能令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读者们无不为之动容和躁动,因为不管隔着怎样的时空,毕巧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或多或少也都潜存在每个读者的身上。

康斯坦萨学派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能动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文学作品的存在具有时间性,而这时间性来自作品本身的不确定因素或空白,这样就使作品永远处于开放性的状态,也使读者的阅读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成为必然。

《当代英雄》采用了独特的环状叙述结构,在这部由五个各自独立的中篇组合起来的长篇小说里,作者有意打乱时窄顺序,以此营造出一种充满悬念与预言般神秘的艺术效果。按照事件发展的

脉络,原本的顺序应是海上猎奇一情场斗智~赌场玩命一要塞劫人一旅途绝义。但作者实际叙述的顺序却是要塞劫人一旅途绝义一海上猎奇一情场斗智一赌场玩命。因而从一开始阅读,读者就

一直在忙于构想有关文本意义酌种种假设,“连接种种断裂,填补种种空白,进行种种推测,验证种种预感,而这么做就意味着去利用我们那些不言而喻的有关一般世界的和有关特定文学成规的知

识”。

从《贝拉》篇里,读者已经感觉到彼巧林怀有一种深深的厌世思想,作为一个贵族青年军官.他从繁华的首都来到蛮荒的外高加索,略施计谋劫娶了鞑靼乇爷的美丽女儿贝拉,可是好景不长,很

快他便对这位蛮族的单纯少女失去了兴趣,并间接造成姑娘一家两死一逃的惨剧。小说选择从毕巧林一生故事的中间一段开始叙述,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白:毕巧林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全部的故事会是怎样?这就激发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唤起他们对过去所读作品的记忆和相关知识的积淀,以此填补文本中未曾透露的信息。如果读者熟悉俄国文学中叛逆的贵族知识分子或是多

余人形象,就不难对毕巧林的性格与命运有个大致的想象期待。如果说《贝拉》篇通过上尉马克西姆对“我”的讲述,抛出了一团迷雾.造成读者对毕巧林理解的困惑,对其好坏似难判定,那么

在第二篇《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中,通过“我”见证了马克西姆与毕巧林重逢后毕对马的冷漠告别,无疑加重了读者对毕的“坏”印象,然而由于前理解所构成的期待视野,读者到此依然不会对毕作出绝对坏的判定,以致更有兴趣继续读下去。接着,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第三篇《塔曼》中,文本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让毕巧林自述这个故事,即“我”(毕巧林)无意间偷窥到海滨走私贩的生活并与一位水妖般的姑娘并不愉快的奇特相遇,又使得读者对毕巧林的认识更加模糊。在前三篇的阅读中,读者一心想把种种分离的感觉整合为可以理解的接体,但是由于小说叙述的独特设置,仅通过前三则故事,读者仍未能窥见毕巧林内心深藏的秘密,对人物的理解依然处在朦胧状态,这大大挑战厂阅读的耐心。于是在最具情节性的第四篇《梅丽公爵小姐》里。文本加重了叙事成份,并采用大段紧张复杂的心理独自以揭示毕巧林的矛盾性格及其形成的心路历程。毕巧林借追求公爵小姐来戏卉青年军官格鲁什尼茨基,又与偶遇的昔日恋人薇拉再历一段不胜i堰戚的断肠别离,后来真诚拒绝公爵小姐的爱情,最后在决斗中将醋意横生的格鲁什尼茨基打死,与心灵好友魏奈医生淡然告别。直至此篇,读者的视野豁然开朗,不单了解了毕的诸多经历,更窥知了他在作任何行动时的复杂心理,似乎内心总有两股力量在撕扯他,其实这也正折射出人是世界上最矛盾的生物。最后一篇《宿命论者》,毕巧林与乌里奇中尉打赌,并预言乌必死,结果应验,毕熠智谋帮助众人抓住杀死乌的哥萨克,最后毕回要塞和马克西姆讨论宿命论的问题。读完整部作品,读者终于对毕巧林有了统一的认识,对这个人物的心情与其本人同样复杂,无法定论,而这也许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为了阅读,我们需要破解那些系统地支配着作品生产自己意义的“代码”,必须熟悉所读作品运用的种种文学技巧与规则。‘当代英雄》里所采用的多角度多层次以及颠倒时序的叙述手法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堪称先锋,而这种创新性的运用内化到文本里,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主人公、文本隐含作者以及真实作者莱蒙托夫这三者间存在某种相似。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本的视界相互融合产生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学作品的存在具有时间性这一特点,恰是针对阅读接受而言的,小说《当代英雄》就像是一个充满反讽的预言,故事的主人公在决斗中将对手打死,而真实的作家本人却命陨决斗。阅读令人产生更深刻的自我意识,促使人更加批判地观察自己的种种认同,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本身的视界相互融合产生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当代英雄》在一个开放式的状态中被不断阅读,历经两个世纪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它就像主人公毕巧林那不甘于宁静生活却去追求与大海风浪搏击的永不停歇的人生,在时间的洪流中循环往复地唱着永恒的生命之歌,一路上总有知音来和,无论是怎样的和音,都是它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蕴璞.莱蒙托夫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9

2】满涛,辛未艾译.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7

3]特雷·伊格尔顿.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jEYe[M].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