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奥运时代的杨敖和文车醒狮

(2012-03-12 14:18:57)
标签:

杂谈

http://szb.gdzjdaily.com.cn/zjrb/html/2012-03/12/content_1566405.htm

文/图 本报记者 刘金凤

    “许多民间队伍之所以溃散,是因为留不住人;民间艺术之所以传承难,因为后继无人,归根结底就是没钱。毕竟,市场经济年代,民间艺人也得过日子。”

    “每一次走出去参加大型演出,除了收获荣誉,还有机遇。谁走出去的步子迈得大,谁就能得市场先机,这个商业上的道理,放在民间艺术的发展上,同样适用。

    “搞民间艺术是不赚钱的。与其等着政府和社会救济,不如靠自己。”

    “杨敖和文车醒狮都是中国民间艺术界的一个传奇。”今年年初,时任省民协主席的罗学光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上这样说。

    2012年初,文车醒狮再次捧回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山花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支凭着同一项目两摘山花的民间团队。这也是文车醒狮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强势回归,有力地证明了这支农民队伍的实力与活力。

    龙年春节刚过,各种开业庆典、新居落成等仪式上频繁出现文车醒狮的身影,引用狮团团长杨敖的话就是“春节期间演出任务全部排满”,其兴隆景象令其他艺术团体望尘莫及。

    当有关“民间艺术传承难”的忧虑仍在此起彼伏,诸多艺术形式在节庆上亮完相又重归寂寥,缘何文车醒狮一枝独秀,笑傲江湖?本文试图剖析文车醒狮样本,希望予人启示。

    借鉴1:艺人也得过日子,借钱也要发工资

    民间艺术传承难,难就难在没市场,钱难赚,吸引不了年轻人学艺,所以许多艺术形式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这种困境同样摆在文车醒狮团面前。原因可以理解:舞醒狮的都是村中十几岁的男孩子,试想他们在3米多的高桩上戴着狮具翻腾跳跃,危险性可想而知,许多家长都不放心,不让孩子学舞狮。事实上,这种担忧并非多余,醒狮团里的新老队员,身上都留有新伤旧痕,这是练习或表演时留下的印记。此外,随着年纪渐长,有经验懂技术的队员也会因为就业和生存压力而离开狮团,从而削弱队伍的实力。

    2006年,文车醒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醒狮团团长杨敖被评为省级非遗传人。发展和传承醒狮艺术成为杨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个自负盈亏的民间艺术团队,能否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和发展?

    杨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进竞争机制,给队员发工资。

    文车醒狮2000年创办以来,均是按场次发薪酬,演一场高桩100元/人、凳桩70元/人、鼓手50元/人,如果场次增加补贴会相应高些,这种分配方式,演一场的收入全部分光,不留余粮。随着2002年参加省首届醒狮艺术大赛获得金奖后,醒狮团的队伍迅速发展至300多名队员,都是村中的青少年,喜欢醒狮的有之,贪图好玩来消磨时间的有之,庞大的队伍带来管理困难,也不利于提高狮艺。

    杨敖做的第一件事,是大刀阔斧进行裁员,最终保留了20多名舞狮有功底的“精锐”,薪酬则按登桩、高桩舞狮的难度给予发放,比如,舞高桩的队员因为辛苦和危险,领3000多元/月;凳桩的领2000多元/月;跑龙套的1000多元/月。工资以外,还对参加演出的队员给予补贴。

    给队员发工资,这在湛江是一种创举,即使在今天,放在全省乃至全国仍是极少数。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工资不仅是福利,也是一种约束,有利于狮团的管理、提升训练效果,对稳定狮团和保持更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队员都是村里一些十几岁的男孩子,文化水平不高,参加狮团相当于找一份工作,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算不错了。” 杨敖笑着说,队员们小小年纪就能赚钱,可以买手机、MP4和漂亮衣服,很受村中同龄人的羡慕,也更容易找到女朋友。

    发工资把醒狮团的门槛提高了,也留住了老队员,稳定了醒狮队伍。一手扶持着文车醒狮成长的民俗专家朱卫国说:“杨敖非常聪明,知道以钱留人。许多民间队伍之所以溃散,是因为留不住人;民间艺术之所以传承难,因为后继无人,归根结底就是没钱。毕竟,市场经济年代,民间艺人也得过日子。”

    借鉴2:创新品牌无止境,出去才能得先机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动。从地狮改造而来的文车醒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创新精神——

    2000年,杨敖受高桩醒狮的启发,组建醒狮队,花重金从外地请来高桩醒狮师傅指导,对传统的地狮进行改造。

    2005年,醒狮凌空穿越3.7米跨度高桩,被列入上海世界吉尼斯纪录。

    2007年,第8届民族运动会,56只醒狮雄风凛凛齐上阵,气势恢弘,祝愿56个民族繁荣昌盛。

    2008年,在北京高桩醒狮邀请赛,醒狮飞越跨度3.8米,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

    从地面到高桩,从最初单纯的舞狮到后来的龙狮起舞,文车醒狮一路走来,不断创新套路,丰富表演形式,提高技术难度,将舞蹈和舞术融入醒狮表演中,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并在各种比赛中不断给观众一个惊喜。

    2008年,文车醒狮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亮相,令全国人民认识了这支来自湛江遂溪的农民艺术队伍。

    颠峰之后,醒狮团演出不断,演出场次也由最初的几十场增加到一百多场。正当文车醒狮安于现状的时候,醒狮团的“伯乐”朱卫国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了一席话:“文车醒狮尽管在国内外打出了名堂,但舞狮的技艺却在退步!”

    此话如同惊雷在杨敖耳边炸响,他开始惊觉:品牌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维护的过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如果止步不前,文车醒狮的品牌将日渐黯淡,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他抖擞精神,准备带着醒狮迎接更多挑战——

    2011年,文车醒狮接到中国绝技绝艺大赛的邀请。这一回,他们带去了惊险的《雄狮钻火圈斗毒蝎》,表演将“死青”变成“活青”,创意令人眼前一亮;雄狮3.7米高桩穿火圈,高难动作令人拍手称绝。

    凭着精彩的表演,文车醒狮再次摘回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山花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支两次获得山花奖的民间艺术队伍,同时也向外界证明了这支农民队伍的实力和活力。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上,文车醒狮再次以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酒香也怕巷子深。民间艺术必须走出去才能被发现,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只念到初中的杨敖在发展醒狮的问题上有着过人的智慧和眼光,2002年醒狮参加广东省首界民间醒狮艺术大赛获得金奖,一炮而红,继而接到了参加2003年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的邀请;在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上,醒狮接到了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表演的邀请……

    每一次走出去参加大型演出,除了收获荣誉,还有机遇。谁走出去的步子迈得大,谁就能得市场先机,这个商业上的道理,放在民间艺术的发展上,同样适用。

    借鉴3: 艺术不能“穷折腾”,“狮王”转型为“给养”

    有着“中国醒狮之乡”的遂溪,在2002年醒狮兴盛的时候,全县约有狮团200多个,但几乎不到一年的时间,大部分狮团便宣告解散,能维持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朱卫国认为,文车醒狮能迅速崛起,功在“狮王”杨敖。所以,欲解读醒狮样本,同样不能回避“狮王”的成长历程。

    杨敖和醒狮,都是中国民间文艺术届的一个传奇。谁能想到,这个自称为“醒狮爱好者”的文车村青年,会把醒狮这个“爱好”玩到北京天安门、法国巴黎、澳大利亚、巴拿马、韩国和奥运会开幕式?会两次摘得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山花奖”?

    所有的成功,都不会是天上掉馅饼。朱卫国和杨敖情同师生,他把杨敖的成功归结于“爱好、精神、付出、贡献”。

    杨敖对狮的深厚情结,源于父亲的影响。杨父是当地有名的武教头,也是舞狮高手,经常受邀到乡下传教,年幼的杨敖跟随父亲,耳濡目染,对舞狮情有独钟。2000年后,文化强国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杨敖顺应心中所想,卖饭店卖小车,一度倾尽所有,全身心投入发展醒狮上。他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舍得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

    他的初衷只是想把醒狮艺术发扬光大,最好能实现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至于后来走出国门,舞进奥运会,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随着醒狮名声远扬,他对醒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爱好,更是出于一种责任,他坦言“出名的压力太大,肩上的担子太重”。

    2006年,在文车醒狮喜获“山花奖”之后,杨敖开始考虑转型。他把醒狮团的日常工作交给副团长杨其献打理,自己重新转战商场,他的想法很简单:赚了钱,可以更好帮助醒狮发展。

    “搞民间艺术是不赚钱的。与其等着政府和社会救济,不如靠自己。” 杨敖说。转型是必须的:醒狮团二三十人的工资加上道具的更新,一年不下五六十万元,加上外出表演机会增多,品牌维护的成本也在增加。回想起当年为给队员发工资和筹集外出演出经费四处举债的经历,杨敖表示,“民间艺术不能总是这么穷折腾,应该以更好的姿态呈现。”

    成功转型后的杨敖,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想把文车村建设成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成立一所专业的醒狮学校,把醒狮与文化、旅游、美食相结合,做大醒狮产业,让文车醒狮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醒狮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