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多个法海寺,最有名的当属北京法海寺。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麓,被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这是一座以壁画闻名于世的明代古刹。法海寺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统四年(1439年)创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寺内最为珍贵的是大雄宝殿墙壁上,有大量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壁画。
2017年9月9日,阴。我和太太7点多从六里桥附近的家中出发,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法海寺。从停车场沿路缓慢向上,大约300米后,就到了山门前西南方的香道上,这里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向右就是法海寺,向左是去龙泉寺的方向。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护法金刚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两翼对称建有钟鼓楼和伽蓝、祖师二堂、方丈房、选佛场,以及云堂、厨库、寮房等。
在法海寺的山门前,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山门上有赵朴初题写的法海禅寺四个大字。山门前还有写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在山门处购票,过天王殿。

然后就看到了大雄宝殿。殿前,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白皮松,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东边的一棵干周长5米。特别是西边的一棵,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壮。法海寺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人们称为“白龙松”。这两棵白皮松为京城名松,白干绿冠与大雄宝殿相映相辉。


我们重点参观的壁画就在大雄宝殿内。据介绍,法海寺的壁画素以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而著称于世。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保留有9幅完整的明代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门西侧、殿中佛龛背后和殿中十八罗汉身后的墙上。佛龛背后中绘观音,右绘文殊、左绘普贤二菩萨,周围绘有善财童子、韦陀、供养佛、马川狮、驯象人及鹦鹉鸟、清泉、绿竹和牡丹等。其中以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给人以清新明静之感。由于空气、灰尘的日久侵蚀,保存了560年的壁画出现了剥落、颜色褪色等情况。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瑰宝,管理部门对游客实行限制参观。游客需要分批参观,穿鞋套,执统一配发的手电,关闭电子设备。
大殿内一片漆黑,只有手电的光线用于照明,讲解员依次介绍法海寺、壁画的由来,以及各幅壁画的特点,包括各幅壁画中微小细节所表的法。
9幅壁画共绘有77个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在不同手电光束下,其立体感非常强。虽经历了550余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壁画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堪称佛教艺术的瑰宝。大雄宝殿顶部还有三个藻井、天盖上的"曼陀罗"和菩提像也画得十分精美。讲解员的讲解非常精彩,内容丰富,知识性非常强,只可惜不能录音,好让我们慢慢品味。令人遗憾的还有不能照相,好在在后面的药师殿有这些壁画的珂罗版印刷复制品。看复制品也有优越性,光线好,还可以一览全貌。


药师殿内水月观音的珂罗版印刷复制品。

药师殿内普贤菩萨的珂罗版印刷复制品。



寺院的最后是藏经阁。

法海寺是一座具有密宗特色的禅宗寺院,历史悠久,寺中的文物众多,其中大雄宝殿内的壁画、寺前的“四柏一孔”桥、曼陀罗藻井、白皮松及梵文经咒佛种被称为法海寺“五绝”。下图是法海寺“五绝”之一的龙纽大铜钟,该钟高1.75米,外沿直径1.21米,重1068公斤。大钟用青铜精铸而成,为大明正统上年铸造。钟身上部铸有经文咒题,下部铸《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等。

法海寺给人的印象非常好,寺院规整,干净,幽静,看来管理部门在维护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希望能保持下去。









小贴士:法海寺现在没有僧人,归政府管理,9点开门,17点关门。普通门票20元,60岁以上半价。要是想进大雄宝殿看壁画,就要购买壁画真迹参观票,100元。既然去了,还是应该进大雄宝殿看一下壁画真迹,100元也算是物有所值。第一批观众进殿参观的时间是9点40分。
我们是自驾经阜石路,在金顶西街右转,到石门路,从石门路右后转弯进模式口大街。注意!进了模式口大街,道路变得极其狭窄,在路口我都不敢往里开,所谓大街还不如一条小胡同,还乱哄哄的,好在不太远,有个左转弯,就到了停车场。停车场有两个,先看到的,离法海寺远一点的是收费的正规停车场;离法海寺近一些的是个“野”停车场,不收费,也无人管理。两个停车场离得不远,这一带人多路窄,开车要小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