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8,548
  • 关注人气:8,0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传家

(2014-12-22 15:22:31)

 

文明传家

 

 

“耕田好、读书好、学好就好”,是永定客家人信奉的哲理,也是他们对后代的寄望。

 

中国周刊 记者 夏华东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2/fh201412181641a.jpg

整个初溪土楼群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展现出极致的美学艺术价值。

 

气势磅礴的振成楼、小巧玲珑的如升楼,巍峨壮观的奎聚楼,古老沧桑的集庆楼……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土楼上看你。在“水车轻盈溪潺潺,榕树成荫人闲闲,青山 如黛丝连连”的闽西这片土地上,土楼是风景,更是穿越千百年安静惊艳的瑰宝。

 

客家人生命的图腾

世界上有很多流浪文化,但是很少有像客家文化这样能够同化当地原住民文化这样的状态。难怪有人说,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最具有行动力的、用自己的脚步表现自己文化选择的 ,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从精神、建筑、民俗、方言等,经历漫长的岁月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

永定客家先民大多是从中原地区南迁的汉族移民。颠沛流离的历史背景使他们渴望有个安定可靠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生土、木材,运用中原夯土版筑技 术,建造房屋,这就是永定客家土楼的雏形。

永定特殊的地理环境,茂密的森林,使这里成为各种野兽匪寇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一切特殊的生存条件,都使得当地人望聚族而居,抱团生活。而土楼就满足了这种理念和愿望, 成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场所。

尔后,千百年间,土楼又经历了由粗放到精细,由简陋到极致,多种形状并存的发展过程。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这片开阔的盆地上,不同年代,不同规模,外秀内涵,伴着日月 星辰,随着岁月风雨,诉说着历史往事,也诉说着风雅幽情。

文明照亮历史,而客家历史的精彩就散落在祖先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比如土楼。永定这个边陲大县在历史上一直动荡不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从上杭县分出置县,取名 “永定”,意为“永远安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认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并赋诗一首:“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 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如今,这里因为土楼而让世人知晓,客家人也将永定视为永远的家乡。

数年过去,中原汉人的后裔在这里逐渐站稳脚跟,休养生息,晴耕雨读,耕读传家,崇文之风得以盛行。儒家很多文化特征在中原基本都消失了,但在土楼里仍得以保存,处处体 现着古代中原传统文化的特征,流淌着地道的中原文明血脉和基因。

这一方面因为南宋以前,中原历经战火,而这里仍像世外桃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另外与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涵、伦理规范也分不开。

无论是从历史、建筑还是文化上,永定客家土楼凝聚着中华民居建筑的精华,展现出客家先民乃至中华民族的智慧。曾任永定县人民政府县长的余德辉曾如此评价:“那皇皇气势 ,出天地之表;巍巍雄姿,夺造化之工。砥砺千秋,经巨灾而不毁;风云百代,历沧桑而不衰。”

 

一楼人便是一家人

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汉民族价值观念和客家人在辗转南迁过程中为适应和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因素。

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历尽艰辛,来到这片群山之中白手起家,无论是开垦农田,种植五谷,建造民居土楼,靠的全都是客家人勤劳的双手,顽强的打拼。

可以说,如果没有客家人坚韧的精神,就看不到今天这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古代文明璀璨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土楼。

土楼里住着一个宗族的人们,数十人、数百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一家有事,众人相帮。一座客家土楼,如同一个大家庭、一个小社会,被专家、学者称为“热闹的小城市” 、“家族的小王国”。

晨光微曦或斜阳西下之时,男女老少都会来到门厅、巷道,谈天说地,有人拿着蒲扇、有人端着饭碗,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无不显示着土楼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团结互助、和 睦相处。

土楼客家人亲如一家,还是源于客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传统意识——宗族观念。一支血脉就是一个宗族,在永定不仅每个姓氏修族谱,每个家族、宗族修家谱,而且每个百十户以 上人家较大村落都有宗祠。这也成为一个村落、一个宗族的标志性建筑。

旧时,土楼客家人都有把列祖列宗的大幅遗相绘制悬挂在祖堂墙上供奉的习俗。农历初一、十五,楼内的老人、妇女会自觉地前去烧香祭拜,以示对列祖列宗的怀念、敬重。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象征,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华侨游子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祭祖、祭祠堂,第二就是设宴,请亲朋好友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尤其是老一辈的游子。”据胡大新介绍 ,土楼客家人有敬祖睦宗、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祭祖,建祠堂是很重要的,是雷打不动的。这也增强了旅居海外游子认祖归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土楼也因此成为海峡两岸文化 交流的重要平台。

“土楼有一些特有的民俗活动,最多的是春节前。除了带有娱乐性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凝聚力。所以说出钱就出钱,最有号召力。”1980年以后,不少土楼还制定了“楼规民约” ,供楼内居民共同遵守。在当地人眼中,福建土楼的这些民俗风情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族情、乡情、土楼情。

 

不拘一格,耕读传家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2/fh201412181641b.jpg

1986年,国家邮电部发行的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2/fh201412181641c.jpg

土楼人家

 

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考察土楼时曾做过这样一首《诗书耕读客家人》的诗:“山青水清树青青,楼屋相依一脉情。聚族而居传教化,读书耕读客家人。”而“ 耕田好,读书好,学好就好”,正是永定客家人信奉的哲理,也是他们对后代的寄望。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占主导地位。作为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儒家的教育观对汉民族包括永定客家人的影响之深毫不例外。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 的理念也始终是土楼客家人所尊奉的信条。

参观过永定客家土楼的人都会发现,楼楼有楼名,楹联更是遍布于楼门、厅堂和廊道的石柱上。更不消说数以万计、内涵丰富的族规祖训、箴言警语了。遍布其中,仿佛置身于历 史文化的长廊之中,充分感受到土楼客家人耕读传家、勤俭崇廉、爱国爱乡、和谐包容、明德行善、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楹联、族谱、牌匾都是为了教育后代,不是随便写写,都是用心良苦,希望祖祖辈辈发扬光大。”胡大新提到在《土楼祖训》中,他曾写下“土楼祖训,流泻着客家人的传统美 德和价值观念;土楼祖训,凝聚成客家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在土楼里,这些处处悬挂雕刻的东西就是一种固定而又独特的教材,展示着客家人强烈的教育意识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如振成楼里的有一副楹联是楼主林逊之所撰,“有图史有田 园家风半耕半读,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问不闻”讲述的要耕读传家。另有楹联——“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则寓意“修齐治平”。都是 永定客家先贤留给后人的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尊师重教在永定蔚然成风,随之而催生的就是大量的办学之风,以楼为单位,或以村为单位办私塾、建学堂等。其中永定县内洪坑村的“日新学堂”,便是振成楼今日楼主林日耕 的祖父林仁山于1903年斥资2万元光洋建造的。校门对联是“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教育启蒙客家子女从小要心存爱国思想,认真读书,做一个爱国爱家的人。这所学校成 为当时永定县内最早的完小,先后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作为这块土地上的后裔,永定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浸透血泪的辛酸史。每座土楼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客家人祖祖辈辈披荆斩棘、顽强拼搏的创业史,包含客家 人一个宗族、一个家庭的艰苦与辛酸、成功与辉煌、希冀与憧憬。这其中,无论是宗族观念还是光宗耀祖的思想都指引着他们,将命运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据历史文献记载,永定县“文风朴茂,甲第巍科得为数郡之冠”。土楼客家人重教兴学的传统观念,也使得当地人才辈出。如“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闽西革命根据地主创人” 张鼎丞、女指挥家郑小瑛等。

千百年来,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固守和传承,使客家人没有迷失方向,对其他民族营养的不断吸纳,又使客家人不致孤立。即使当他们将探索的触角延伸至海外,植根血脉中的智慧 思维和生存本能,依然使他们能够从容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在博采众长中求同存异,理性而聪慧地采集所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营养,并形成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中国周刊》 官方网站:www.chinaweekly.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处处机巧
后一篇:平措501志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