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栈圈:回不去的心灵乌托邦(四)

(2014-10-24 14:23:12)

客栈圈:回不去的心灵乌托邦(四)

 

 

院落里来来往往的客人带来了一整个世界,热闹的时候,这里活象个小联合国,仿佛泰戈尔诗句的写照:“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素不相识。醒来,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

 

熊菂/文

 

 

湘薇:周而复始,就是修行

 

2007年的拉萨行,朋友托我带些东西过去,于是,我第一次在电话那头听到了一个柔和的女声:有台湾女孩特有的长长尾音,却并不因此感觉嗲和黏,相反倒有一股清新的真诚。 就这样认识了湘薇,走进了位于藏医院路的卓尔巴。

虽说每位卓尔巴的客人都会被告知“卓尔巴”三个字,是藏语“牧民”的意思,但我相信他们心中仍坚持“望文生义”的第一印象,因为湘薇和她的朋友们开设的这家餐吧加咖啡 吧,在拉萨众多同类店铺中,实在太卓尔不群了。

首先,这是拉萨第一家素食餐吧;其次,这是拉萨少有不卖酒的餐吧;最后,这是拉萨唯一一家“No Smoking”餐吧。许多拉萨朋友得知湘薇她们成功坚持了这点,都很惊异地问 :你们怎么做到的?

来拉萨开卓尔巴之前,湘薇对烹饪一窍不通,其生命历程至简至纯,寺庙和学校两个词汇就能全面概括她近三十年的人生轨迹。然而,机缘加责任,使这位在美国大学里攻读宗教 学、之前八次进藏都是为了学习藏语及田野调查的女孩,成了一位餐吧的主人。

从书斋到厨房、从与书本纸笔为伴到摆弄刀叉碗盏,这一过程中,湘薇吃了多少苦,从她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可见一斑。边摸索边学习,人生重大转折不为赚钱只为慈善,卓尔巴的 卓尔不群应该加上最重要的一条:它或许是拉萨唯一一家把营业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供养青朴山上苦修者的餐吧。

来自台湾花莲的湘薇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由于阿姨和舅舅都是出家人,耳濡目染,她自小便懂得出家不是逃避,不是弃绝,而是扛起众生更大责任的道理。

没有烟酒喧嚣,却有沁人心脾的宁静,卓尔巴因其宾至如归的服务、健康优质的饭菜而渐渐有了名气。尤其于一些国外的素食者和骑行者而言,卓尔巴简直成了他们抵达拉萨后最 舒适贴心的休憩驿站。

他们经常光顾,难免“反客为主”,成了义工。这里面,“义”得最长久彻底的,大概要属Peter——原本想骑自行车环球旅行的他,从祖国荷兰出发,横穿整个欧洲、中亚,从新 疆进入中国。来到拉萨,他的脚步停了下来,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教的他感召于卓尔巴一众的奉献精神,成了前台接待员、洗碗工,及去青朴时的背伕……

2008年,深爱西藏的湘薇和Peter不得不离开拉萨,来到云南,在束河重建他们的卓尔巴。这一次,不但有了咖啡吧,还有了一个宽敞方正的卓尔巴小院。

湘薇与云南结缘,始于上大学期间。在美国攻读学位时,湘薇曾有机会跟随牛津大学的一位梵文教授进藏寻找贝叶经。当他们在北京办理相关手续时,中国佛教协会的一位高僧问 道,为何不去云南的西双版纳试试,那里南传佛教的传统一直未断,民间应该还保存着不少贝叶经。

就这样,湘薇来到云南,认识了版纳曼听佛塔寺的都罕听师傅。南传佛教盛行于东南亚一带,版纳的许多僧人都有去泰国等地禅修的心愿,无奈语言关是一大障碍,湘薇于是成为 他们的义务英文老师。

彼时,都罕听师傅说,湘薇,毕业后干脆过来给我们做义工,教英语吧。湘薇随口答应。转眼间美国的学业完成,湘薇回到台湾,打算申请英国大学的有关博士学位。期间,她接 到了都罕听师傅的电话。

英国的学校申请暂停,湘薇再一次回到了云南。除了在佛学院做义工,也多次重返拉萨,为的是给自己提供一个语境。

湘薇中断学业不是没有过挣扎,但正如师傅所言,哪怕博士读出来仍要面对这个社会,要做事。既然自己的缘法在大陆,那就愉快地接受它。

西双版纳无论气候特点还是佛教氛围都跟湘薇的故乡类似,令她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可相比起东南亚源远流长、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精神殿堂,当地对“文革”中被破坏传统 的恢复才刚刚起步,尤其缺少像泰国那样的禅修中心。

在西双版纳建一所禅修中心,逐渐发展壮大成泰国那些著名禅修中心的规模,成为湘薇等一批为弘法而努力的僧众们的共同心愿。

湘薇用一位哥哥提供的资金,陆续在版纳买了些地,整合起来建禅修中心。后来哥哥无法再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幸得其他僧团的接续,才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如今,西双版纳的禅 修中心已初具规模,开始正常运作。

当我来到束河的卓尔巴小院,湘薇正独自忙里忙外。事业上的好搭档、精神上的默契伴侣Peter又去泰国禅修了,店里的厨师小妹也都下版纳的禅修中心帮忙,湘薇用瘦小身躯承担 下一切责任。

不是没有过软弱和抱怨,可周而复始的日子其实就是修行。慈善事业在继续,跟拉萨的卓尔巴一样,束河这间卓尔巴的营业收入的一部分,也用于支持版纳的禅修中心。

院落里来来往往的客人带来了一整个世界,热闹的时候,这里活像个小联合国,仿佛泰戈尔诗句的写照:“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素不相识。醒来,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

丽江是个江湖,乌托邦的外表之下其实盘根错节着各种利益各种矛盾。我也曾为她担忧,而她却以自身的纯良一一避过。在她口中夸赞着的,全是自己碰到的好人——房东是,邻 居是,客人也是。而我知道,是她本身的质地,吸引了世间这么多好的东西。就好比一块磁铁,它所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磁化,而不是跑到别的地方去找钉子。

大研古城与束河古镇的无数院落繁花过眼,卓尔巴是一径清幽的小溪,院子沉静,但毫不衰败,像有什么无形的美好之物在自足生长着。经湘薇介绍才知道,房东家世代是风水师 ,这院子正正地坐北朝南,整个束河找不到第二座。真是这样?或者说仅仅是这样,才成就了小院的妥贴安适?我想还有更多,人淡如菊的精神气息脉脉发散,才是每一位过路人 都不由自主放慢脚步,被深深吸引的原因。

从拉萨“游牧”至此的湘薇简直把拉萨的卓尔巴都“搬”到了束河以慰“乡愁”,这里因此成为束河最具藏族特色的咖啡吧。“卓尔巴小院”不但像拉萨时那样坚持“三不”,还 提供有机健康的素食餐点、100%的新鲜果汁、现磨咖啡及自己亲手做的面包、蛋糕和饼干。

我到的那天,湘薇刚从泸沽湖回来,不辞辛劳背回一百斤没施任何化肥农药、当地人留着自己吃的高原红米。

由于有了小院,卓尔巴也增设了住宿服务,其客房设施简洁耐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厕卫设施超级干净,几乎可说是一尘不染。以上句式怎么看怎么像广告词,却是我旅行世界 各地发出的真挚赞叹。

在国内,能坚持这样不花哨却实在认真的服务标准,在客栈业里太难得了。而这里一切都纯出自然:因为他们没把你当客人,因为每个房间都应该是暂时的家,因为每颗游牧的心 都有疲惫的时候。

因为,世界其实很小,是个家庭。

湘薇,台湾花莲人,在美国大学里攻读宗教学,多次进藏学习藏语。在拉萨开有“卓尔巴”餐吧。2008年后到丽江束河开设“卓尔巴小院”。

 

《中国周刊》 官方网站:www.chinaweekly.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