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线条上的北京

(2014-10-11 14:20:48)

线条上的北京

 

2000年元月,61岁的关庚被一家监理公司聘为工程监理,到国家大剧院工地当总监助理。

作为1960年代清华大学土建系的毕业生,他参加过北京一系列大型建筑的施工工作,如新华社、同仁堂、人民大会堂的维修改造、东方广场等。

早上的上班时间是8点整,关庚每天7点就准时到了。在上班前一小时的时间里,他在桌前坐下来,把厚厚的一个本子翻开,开始画画。

他画了他生活过的四合院、他家三代人的故事、街坊们的家长里短、街上的商贩、他的留连之地、北京的风物、在北京城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等等,并配上了文字。

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画满了三个本子:六百余幅绘图、五百余篇短文。

无从得知,他如何想到要画这些东西,以及画时的心情。但是那些画和文字,安静、平和,没有臧否,不掺情绪,只偶尔露出一丝淡淡的怅惘。

那三个本子后来作成了一本书,叫《我的上世纪—— 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书的腰封上写有几行字:一个平民亲历者的北京百年故事、三代人流年留影的世纪中国烟云 、一幅私人手绘的“北京20世纪清明上河图”。概括精当、妥帖。

后来,他又出了一本《我的老北京》,将他记忆中的城市肌理,细细地作了描摹。

一个人的历史,一座城的历史。时代的景深,在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图和文字里清晰地、鲜活地呈现出来。这样的呈现方式、呈现角度,让城市变得可亲、可爱、可敬。

未来,倘有人也画上一本《我的上世纪》《我的老北京》,我们将能够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文字?这是个有趣的假设,让人充满想象。

 

一、居心之地

欢畅大院六号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0b.jpg

 

欢畅大院六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在那里生活了近三十年,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现在,原来的大门还在,但内部已经面目全非了。我凭记忆绘制了一幅鸟瞰图,尽 量反映出院子原有的风貌。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1a.jpg

 

在炎热的夏季,每天傍晚全家一起用院子内的井水泼院子,浇花,把山石、花草、树丛都泼得湿漉漉的。泼完之后温度马上就降下来了。湿气引来了大量的蜻蜓,藏在花丛中的青 蛙也爬出来了。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晚饭、纳凉、喝茶,那种生活十分和谐惬意。

 

三座门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1b.jpg

 

解放后,三座门就成了总后的单位,在那儿曾举办过一次兵器展览会。当时三座门路面沿筒子河,有一矮墙围着两座建筑,形状大小同故宫的角楼。传说是九梁八柱七十二脊,玲 珑剔透,金碧辉煌。展览兵器时院内空地上放两门海岸炮。后因打通丁字街到景山街这条路,在拆北海大桥和金鳌玉栋桥时一起给拆了。珍贵的遗产就这样从古都消失了。

 

和尚坟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1c.jpg

 

和尚坟位于朝外东岳庙西北角,从元老胡同到东窑的路旁,传说是过去和尚的坟,不知已存在多少年,有的已坍塌。坟地里杂草丛生,长满酸枣棵,上面经常落有乌鸦。尤其在黄 昏暮色的衬托下,这些古塔像一个个巨人立在那里,非常恐怖。现在,这里变成了工人体育场和使馆区。

 

隆福寺庙会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1d.jpg

 

记忆中隆福寺庙会最为热闹。在那里可以买到各种鸟、蛐蛐儿,还可以看到野台子戏、小电影儿,回家时买上一大挂山里红,挂在脖子上,别提多高兴了。

 

东方广场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1e.jpg

 

1993年开始,我参与了东方广场的建设。通过我们的劳动,东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3年到2000年,7年时间,把拥有76万平方米的地界建成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综合大 厦。

 

菱角坑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2a.jpg

 

菱角坑原是朝阳门外消夏纳凉之处,位于朝外北侧,护城河以东。那里大约有数十亩水田,田内种着各种河鲜,如菱角、老鸡头、莲藕等。每方水田四周都有渠道围绕,岸上有杨 柳遮阴。每当盛夏,便在河岸上搭起凉棚,摆上茶摊,供游客赏荷歇脚。坑内有很多虾米、蛤蟆骨朵儿、大眼贼、田螺、蛤蜊,水边草丛中还有蝴蝶、蜻蜓飞舞。

 

二、孩童的世界

快乐的游戏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2b.jpg

 

滚铁环——男孩的游戏。铁环,是由一种光圆钢筋焊制成的,中间穿有几个小钢环,滚起来的时候,发出响声。四五十年代时,在北京一些玩具摊或体育用品部,都有卖的。课间 ,孩子们就推铁环赛跑,既能玩乐,又能锻炼身体。现在像这种便宜的玩艺儿,已经不多见。

跳房子——女孩的游戏。用布缝成一个四方块,里面装豆子,做成布包。玩法是事先在地上画上房间状的方格网,人背向方格网,向后投布包,从近到远地扔,然后跳(单腿)过 去捡回。越扔越远,谁先扔遍全网格谁赢,中间双脚落地为输。

 

捉蜻蜓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2c.jpg

 

夏日的傍晚,庭院中飞来许多蜻蜓,上下飞舞,捉蚊虫吃。待吃饱后就在枯枝上落下来休息,这时是捉蜻蜓的最好时机。

每天都能捉几十只,大多是红子、黄子,有时也能捉到老子儿、老刚儿、红青椒和黑老婆。

 

小人书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3a.jpg

 

解放初期,北京城的街头巷尾都有小人书摊或小人书铺。在书摊上或书铺里看,一分钱一本;租回家去看,熟人不要押金,生人收押金,二分一本。小人书内容丰富多彩,有古装 的、现代的、电影翻拍的。那时没电视,租一摞回家围火炉一坐,吃着炉盘上的大花生,一晚上就消磨过去了。

 

游泳归来

 

http://www.chinaweekly.cn/newsimg/2014/10/cs201410101423b.jpg

 

在五十年代初的北京,只有什刹海一个游泳池,全市的人都集中在那里游泳,泳池内如同饺子开锅全都是人。每到假日,我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回来时由于没钱,我们都要 在买玉米吃和坐电车回家两者之间选择。通常我们都会因饥饿难耐而选择买玉米吃,最后只能腿儿着回家。

 

 

《中国周刊》 官方网站:www.chinaweekly.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