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震:没有潜规则的世界

于震:没有潜规则的世界
中国周刊
记者
对于震来说,“人艺”是他青春的首席代言词。2001年,初出茅庐的他,拿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通知书。之后的几年里,除了话剧,他的记忆里几乎找不到其它东西。
“那个时候,通常一个话剧会排练很多遍,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自己。好的作品都需要精雕细琢。”他说。
踏足演艺圈之前,于震售过洋酒,开过车行,舞台和光环离他都很遥远。
“是人艺教会了我什么是表演。”说起这些,于震的微笑戛然而止,“可惜,话剧的这些精髓,在如今的电视剧里难寻了。”
现在,于震大部分时间都在拍电视剧,偶尔会回人艺演话剧。“如果不是话剧演员的薪酬偏低,我还是更愿意演话剧的。”于震呵呵一笑。
“老舍先生没了,但《茶馆》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所以,话剧依旧有电视剧无法传承的东西。”他说。
因为是在片场访谈,中间不时有工作人员催他补戏。三个小时左右的采访时间里,他断断续续出去了五六次,每次都毫不迟疑。
“剧组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必须守在镜头周围,做好随叫随到的准备。”
在他看来,表演不仅是演戏,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别人的优点。“表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属于大家。”
谈到“二宋之争”,于震说:“就好比一颗石子无意之中被扔进湖里,岸上的人们都在围着涟漪不肯散去的时候,其实石子早已沉入湖底了。”
2013年12月31日,作为一年之“终”,于震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条年度总结:“这一年,做的最多最大最有成就感的事儿,好像就是陪小鱼儿一起长大了。正熟读“弟子规”,预备 明年教他。”
“我的儿子才一岁半,就已经会拿iPad看自己照片了。再大一些就会接触到网络,就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不想让那些负面的、不客观的东西影响到孩子。”作为“圈里人” ,于震对各种难辨真伪的信息非常敏感。
“我很少上网,就因为我接受不了很多人的那种骂街形式。我希望,我儿子将来也少上网。”他说。
于震的微博粉丝不到五万。面对记者形容他的“不善经营”,他哈哈大笑:“我哪儿有功夫经营这些啊。我把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经营好就不错了。粉丝不是能够经营的,演戏不是 能够经营的,但生活是需要你用爱和温暖去经营一辈子的。”
于震笑得很坦然:“拍这么多年戏,没给导演送给一包烟,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已经很满足了。至少,我拥有的,都是自己给予的。”
在于震的世界里,没有潜规则。
《中国周刊》:你怎样理解导演和编剧?
于震:很重要。首先要有好剧本做支撑。然后,赋予这个剧本灵魂的核心人物,就是导演。最终,必须以好的演员来运作。只有将这三方协调到同一起跑线上, 才能夺得好名次。
《中国周刊》:在剧本上谁更有话语权?
于震:因势而定。如果剧本不够好,不排除会由导演或者演员来二度创作。如果剧本足够好,比如正拍的这部《二哥二嫂》,郭中束老师的剧本,我就觉得,一 个字儿都不应该改。
《中国周刊》:针对现在舆论消费所导致的电视剧商业化,你怎么看?
于震:商业化很正常,但盲目跟从明星效应就不太正确了。我觉得,明星和演员还是有区别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哪位演员被舆论推到了前面,就 变成了明星。在我看来,演员还是要以演好自己的戏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
《中国周刊》:你担心“一剧两星”政策会使演员的片酬有所下降吗?
于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影响。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在物质上太过苛求。现在除了关心儿子和家庭,已经没有心思再追求这些了。至于片酬,我一向都 是给多少拿多少。
《中国周刊》 官方网站:www.china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