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可以成为总统的朋友吗

(2013-06-17 10:34:45)

 

中国周刊

 

 

记者可以成为总统的朋友吗

 

专栏

 

章敬平(专栏作家)

 

晚上6点半,美国新闻史上“最危险的总编辑”本,接到肯尼迪夫人的秘书打来的电话,叫他们夫妇稍后前往白宫,去海军医院看望肯尼迪总统的遗体。

秘书在电话中强调,喊上他们,是肯尼迪夫人的主意,邀请他,不是因为他是记者,而是因为他是他们家的朋友。

此时,1963年11月22日,全世界都已知晓,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5个小时前,肯尼迪在夫人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轿车行经达拉斯的一个广场,遭遇枪击。

彼时供职《新闻周刊》的本,正在某个书店翻看闲书,身边不断传来的嘀咕声,渐渐汇聚成大声惊呼:“天啊”,“肯尼迪”,“枪杀”。本冲回美国国家新闻大楼,在12层《新 闻周刊》办公室,自动收报机传来美联社的消息:“中了三枪”。本给自己的太太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肯尼迪死了,嘱咐她控制情绪,去想想作为朋友,他们能为已成遗孀的肯 尼迪夫人做点儿什么。

这时候,一个《新闻周刊》的同事,给本打了一个电话,问他是否想写点什么,一篇评论?或者一篇祭文?

同事的电话提醒本,他是一个记者,面对肯尼迪遇刺这样震惊世界的新闻,他需要为他所服务的《新闻周刊》写点文章。可是,本很难恢复到一个记者的状态,还没落笔,他就哭 了出来,别提什么控制情绪了。

是的,他们是朋友,所有的同事都知道,他们夫妇与肯尼迪夫妇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是朋友,偶尔还是合作伙伴,肯尼迪曾经在舞会间隙,将一条独家新闻率先透露给本。很难 说,肯尼迪这颗政治新星的冉冉升起,与媒体界声名赫赫的他,到底有多大关系,但是,多数情况下,他是站在肯尼迪这一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祭文还没写好,本就按照肯尼迪夫人的来电,与肯尼迪在华盛顿的其他亲友,前往海军医院。一路上,摩托车开道,警车通鸣,一辆摩托车还在半路失去了控制,在本的意识中, 与肯尼迪遗体相见的旅程,是一趟危险的旅程。等他们安全抵达,却没能马上见到肯尼迪遗体,他们在医院等候厅黯然地等待。

好几个小时后,令本终生难忘的场景出现了,肯尼迪夫人满眼恐惧,缓慢地,浑身颤抖地走进病房,粉红色的套装上沾满丈夫的血迹。她木讷地和每一个亲友一一拥抱,而后,问 他们,是否想听她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话音没有落地,肯尼迪夫人好像突然意识到什么,她面向本,提醒他,不要将这些写入下周出版的《新闻周刊》。

很多年以后,本在他的自传中说,那一刻,他的心全凉了,他意识到,即使在她最悲伤的时候,她也没有把他视为最值得信赖的人,他是,而且仅仅是,一个比陌生人好一点的朋 友。

第二天凌晨,本离开了海军医院,去他的办公室,接着写他的祭文。末了,他写了一篇标题为《特别恩赐》的祭文。

这是一篇深情的祭文,像挽歌,像赞美诗,他称赞这个尸骨未寒的老朋友,是个个性飞扬的总统,是个魅力四射的总统,是个精力充沛的总统,他拥有世俗人生都渴望拥有的品性 :直率、阳光、平凡、宽容、友善、爱交朋友。

结尾处,他写道,没有肯尼迪的世界从此变得狭小,离开肯尼迪的美国,从此变得暗淡无光。日后,本想起这篇旧作,坦言自己多少有些夸张。

同样让日后的本觉得有点儿夸张的,是他撰写的关于肯尼迪夫妻关系的文字,本说,肯尼迪深爱着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也深深地爱着他,关心着他,他们在医院相识,又在医院分 离,经过疾病和孤独的考验,他们的爱情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亮点了两个人的灵魂。

历史证明,肯尼迪确实还爱过其他女人,他和其他女人的风流韵事,让本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多少显得别扭。

今天,回头看本讲述肯尼迪的文字,我最关心的不是他是否夸张,我关心的是,他创作祭文时的角色定位,是朋友,还是记者,抑或兼而有之?

严格地说,这两个角色有时候是有利益冲突的,作为朋友,你需要包容赞美,作为记者,你需要客观乃至揭露批评。朋友的交往是私人性的,记者的报道是公众性的,当记者把政 治家变成了朋友,朋友与记者的角色定位就容易混淆,新闻媒体就容易由“社会公器”变成“私人工具”。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中国周刊手机客户端


IPhone版   Android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台湾的山里人
后一篇:宿命才是凶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