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交通拥堵的政策选择

标签:
杂谈 |
毛寿龙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探讨治堵,探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限行来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大城市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大难题, 北京如此,伦敦也不例外。伦敦为解决交通拥堵,五年前的招数是征收拥堵费。五年来,拥堵费征收了8亿英镑,市中心的 交通拥堵开始时似乎有所缓解。但五年过去了,评估是拥堵依旧如故。
治堵的政策选择,都有其经济学逻辑,这些政策选择最后实践中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其本身也符合经济学逻辑。比如,很 多大城市遇到交通拥堵问题,大家首先根据经济学原理,先在供给方面找原因找对策。找到的第一个原因是道路供给不够, 对此,可操作的政策选择是,多修道路,多建立交桥,多建过街天桥……这些方法自然可以增加道路供给,减少交通交叉行 驶时间,提高行车速度。但这些措施只是短期里有效。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道路规划问题。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向是扩展性的,形成单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围扩展的道路交通网。这样的 城市,越是市中心,越是繁华,人流物流资金流密集,交通也就拥堵在城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建城市开始规划成网络 状结构的,而且道路密集,不仅有主干路,还有密集的毛细血管路。为了降低中心密集度,在中心还规划大片的绿地作为公 园,从而减少中心密集度。而老城市,则在原来的放射状加环线交通结构基础上加上网格状的交通。多中心网格状弱核心的 规划,显然比单中心格局,更加有利于交通。
地面道路只能这样了,大的努力只能往地下找。其理论逻辑是,如果地下交通网络发达便捷,那么人们就会往地下走,从而 缓解地面交通。但地下的轨道交通越发达,人流也越多,开通时舒适快捷,不久就越来越拥挤,高峰时不把人挤成照片誓不 罢休。
专家的理论逻辑显然是正确的,只要增加供给,道路宽了,多了,立交了,红绿灯没了,道路结构布局合理了,高架桥建设 好了,地下交通也建设好了,城市现代化了,自然就四通八达了。但是,增加道路交通的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交通需求。因 为道路交通投资,是免费的投资,越便捷,使用越廉价,对周边的溢出效应就越明显。便捷的交通带来了更多的人流。
供给方面的政策选择全部用光了,于事无补,专家们开始把眼光放在需求管理方面。需求管理也有很多政策选择,比如限制 汽车购买,拍卖拍照或者摇号,限制汽车使用,限号行使,特定路段收取城市拥堵费,上下班错峰,提高停车收费……
限制汽车购买,只是延缓了汽车购买增量,但未必减少使用量。因为车牌有了因管制而产生的价值,拍卖价就是本地拍照在 外地使用的机会成本,这使得流出外地的本地牌照车辆逐步回流,摇号分配方法,增加了很多为了提高摇号中签率而申领的 驾驶证,需求强度不大一旦摇中,就购买汽车,需求强度大不能摇中,就去租用或者非法高价购买他人的汽车。这些不仅符 合经济学逻辑,而且也符合事实。
限制汽车使用,每天限行一部分汽车,刚开始会少一部分车,但人们会把需要使用车的事务集中在不限行的那几天,结果是 车使用天数少了一天,但车的行使里程是一样的。因为限行,很多家庭开始买第二辆车。
所有的政策选择里,提高停车费,很快就能起到降低行车量的作用,局部地区交通拥堵缓解了。但是,缓解出来的交通量, 不久就为付得起停车费的车流量所占有。征收拥堵费,也会有同样的效果,拦住了一部分交通,但很快招来了新的交通。伦 敦就是先例。拥堵费,停车费,只是起到了调节配置作用,对于拥堵来说,就像用空气洗澡,装装样子。
显然,解决拥堵的所有政策选项,其实都是短暂的麻醉剂,药效一过马上产生抗药性。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从城市自身发展 的需求出发来设计道路系统,安排交通资源,从城市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所谓解决交通拥堵的需要,管这管那,限这限那, 来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的供给和需求,顺应城市人交通出行的需要,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