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第5期【专栏】纳智捷台湾寻根

(2012-05-25 10:14:43)
标签:

杂谈

李安定(资深媒体人)

 

    回眸中国车事,第一次放眼宝岛。

 

    自主品牌也曾经是台湾汽车业的追求,虽然不乏看家本事:开模具、造样车,尤其精于汽车电子,然而,受限于市场的狭窄,台湾汽车工业厂家多,规模小,多与国际品牌合资或代工。最后做成自主品牌且生存下来的只有一家——裕隆汽车的“纳智捷”,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两年前,与东风集团合作,在浙江萧山建立了东风裕隆。

    东风裕隆的高端SUV——“华系车”纳智捷大7,2009年品牌发布,2011年新车在海峡两岸上市,在大陆眼下月销4000辆,越卖越火。

 

    纳智捷大7以其“颠覆性创新”理念,在竞争激烈的汽车科技领域独树一帜。

    在东风裕隆总经理吴新发看来,大7 甚至和雷克萨斯RX350和沃尔沃XC70定位相当,只不过这款理应30万元以上的豪华SUV,我们却拉到最低不到20万元入市。

 

    早春时节,从北京直飞台北,航程只有两小时,如同去一趟上海一样快。但是办手续并不便捷,里里外外,比拿美国签证还繁杂。

    从飞机落地后舱门外的一块便于拉行李的斜板,就感到一种人性化的亲切。与台湾人打交道,无论入境官员、企业家、警察、导游、街头市民,并没有电视里蓝绿对决的火爆气,平和、善意、礼貌、热情,让我感到一种时空穿越,仿佛回到50年代的老北京。

 

    从桃园机场进台北,去台湾人引以自豪的101大厦,一路看去,街头SUV出现率最高的,正是宽大沉稳的纳智捷。

    台湾唯一“自主品牌”纳智捷的开发企业——台湾裕隆汽车总部在台北,60年轮回阅尽沧桑。

 

    在裕隆总部和华创车电研发中心。见到裕隆汽车公司年轻的执行长严凯泰和负责研发的元老,总经理陈国荣。

    在总部大楼外,立有裕隆创始人严庆龄和吴舜文夫妇的雕像。“为中国人装上轮子”正是他们前赴后继,舍身求义的使命感。为了这个使命,纺织业巨头严庆龄转型汽车。面对台湾市场一片蛮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1953年创立了裕隆汽车公司,开创台湾汽车工业先河。

 

    1956年10月,裕隆造出了第一辆当地产的吉普车,其后,在与日产等多家汽车公司合作的同时,1986年10月,裕隆自主开发的“飞羚101”投产。自主品牌的“早产儿”在狭窄而国际品牌强手如林的台湾岛举步维艰。“使命与成败无关”,裕隆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国荣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世纪之交,年轻的严凯泰从美国赶回台湾,继续逝去的双亲的使命,一头扎进最难搞的汽车业务。2009年,正当全球深陷“金融海啸”的漩涡中,裕隆逆势而上,发布了“华系车”纳智捷品牌。

 

    裕隆与大陆汽车业早有广泛合作。从1995年到2007年,与福建合组东南汽车;与东风合作风神蓝鸟,与福汽成立福建戴姆勒,把裕隆在产品改款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经验和特长带到大陆。

    2010年12月,东风集团和裕隆正式成立东风裕隆汽车公司,在杭州萧山建厂,并在次年推出纳智捷大7,预期五年内销售规模达24万辆。

 

    汽车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厚积薄发,最忌讳急功近利。严氏家族可以为一个使命锲而不舍,虽然荆棘丛生,毕竟“使命与成败无关”。输得起,赢在长远。反观大陆汽车业,成就大虽大矣,但是政策和企业策略大起大落,尤其企业领导几年一换,急功近利,非要浮躁一把,汽车强国梦难圆。倒是吉利这样的民企和从创业到辉煌一气干了十来年的国企企业家,往往能修成正果。

    陈国荣说,纳智捷开发伊始,就瞄准做高端车,我们希望在小市场里面做大车。虽然干得很辛苦,但是我们进去,发现身边的鲨鱼,一下子就不见了。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台湾、大陆,我们一开始从大7 SUV做起,这个差异化策略,应该还算是成功的。

 

    大7的成功,让纳智捷一发不可收手。在台北,我们试乘了一款豪华MPV——纳智捷CEO,这款车的后舱,与驾驶舱由隔板和电视大屏幕隔绝,后舱只有并排两个独立的航空头等舱座椅,有环绕360°的影音、空调和通讯配置,属于不折不扣的“无敌第二排”。裕隆依托“差异化优势”,主打高端细分市场的理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东风公司副总经理、东风裕隆董事长周文杰评价说:高端的豪华享受是纳智捷产品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东风大自主的战略中被寄予厚望。

http://www.chinaweekly.cn/bencandy.php?fid=46&id=60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