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第5期【绿色】破题“社会企业”

(2012-05-16 11:06:54)
标签:

杂谈

中国周刊记者 张卓 北京报道

 

http://www.chinaweekly.cn/upload_files/other/_20120516110552_BV3ou.jpg

2008年7月24日,四川阿坝州羌族妇女就业帮扶中心“羌绣帮扶计划”在成都启动。义工在展示羌绣艺术品。“羌绣计划”以社会企业的形式,帮助羌族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图/CFP

 

    这是一个小个子的女人,说话语速极快,她精力极为充沛。“加班到十二点,刚把今天的工作做完,向她汇报,早晨五点,新的邮件又来了。”她的助理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2012年之前,周惟彦被称为“李连杰背后的女人”,作为壹基金的执行执行主席,她是这个机构实际层面的老大。从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到运用银行的流程规范管理一家基金会,四年间,在她的掌控下,壹基金成为行业标杆。

    她曾经做过跨国公司中国区营销总监,当过拥有过329名员工的地产投资公司的董事兼CEO。29岁时,她丢下了公司,转身进入公益圈。

    出身真正的商业公司,她与一开始就投身公益事业的人有所不同。

    她天然地散发出一种说服力,据说,她曾在一个身患重病的企业家病床前,神奇地说服对方投身公益慈善,企业家的夫人甚至当场从手腕摘下贵重的手镯。

    2012年,她放下壹基金,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创新研究院,宣传推广“社会企业”这个新概念。

    周惟彦和她的新选择成为公益圈大事件。人们纷纷猜测:也许“社会企业”会成为未来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手段。而这个兼具商业头脑和慈善心的女人将如何展开她的新征程?

 

Q=《中国周刊》  
A =周惟彦

 

 

“社会企业”是什么
Q:2012年4月初,博鳌亚洲论坛特意为你开设分论坛,你向企业家介绍了“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据说现在很多企业家很感兴趣?
A:对,前不久我去上海,就是帮助一家企业升级成为社会企业。故事很有趣,企业的创办人是一位母亲,孩子患有脑部疾病。若干年前,她曾经带着孩子去美国治疗。使用了一种测评系统,帮助患儿家长了解这项治疗有没有提高,需要更为关注哪方面。同时,这也是一位有宗教信仰的母亲。她想,我的孩子因此受益,可否用这个系统帮助更多中国人。于是,她把系统引入中国。如今,她的公司做了四年,共投入400-500万,基本盈利。但她的公益心很强,又陆续在上海的一些社区免费开课为家长搭建平台。
我见到她时,第一句话就问:你的公司已经具备了“社会企业”的特性。她完全听不懂,不知道。我解释说:“你想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并不是为了赚钱,这是社会企业家和一般商人的区别,你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她非常兴奋:“我原来以为自己只是在做一个公司。”

Q:在中国,社会企业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你能否通俗地阐释概念?
A: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公益目标和社会价值。
具体说,社会企业成立的初衷、目标和动机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和传统的公益机构不同,社会企业的运作成本不是来自捐赠,而来自通过商业手段的自我造血。
我去英国拜访布朗政府和一些专业机构时,我问英国人如何定义“社会企业”。西方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的,但大概的意思也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存在的企业,要保证利润,要可持续性发展。

Q:2012年,你逐渐从壹基金淡出,开创社会企业创新研究院,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冲动的来源?
做壹基金这些年,逐渐发现这不是我真正喜欢的方法,太传统了。中国1000多个基金会都是捐钱,开慈善晚会,局限于钱与钱的关系。再或者在媒体上宣传“伤心的泪水,感人的故事”,逐渐公众都以为这就是“慈善”。
2008年,我开始反思,有没有一些新的方法来做公益慈善?为什么在中国做公益那么难?有没有方法让这个行业更快发展?那时,主要注意到这个行业里的人才特别匮乏,匮乏有制度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主要问题是精英层,尤其是商业背景的精英层并没有身体力行去做。恰好那时我看到《365这种改变的方法世界》 这本书,接触到西方最新的社会型企业概念和案例。
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在灾区尝试羌绣帮扶计划,我刻意把它做得很‘炫’,在香港开时装发布会,把产品送给克林顿、布莱尔夫人。

Q:“羌绣”可否被定义为一家社会企业?
A:的确。最初政府对这种形式很陌生,认为我们是福利企业,后来也说不太清楚,但还得继续做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用了2-3年的时间和当地政府慢慢沟通。最重要的是不停地请他们看产品。最终,这家企业让超过一万的羌族妇女有了基本收入。
2009在壹基金时,我尝试和达能合作,设计开发一种营养包,利用当地的食材解决农村儿童贫血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些年,我在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更持续开展公益的办法。现在看来,“社会企业”是最好的,可能当下人们看不懂,但未来我们回顾,这种尝试是对的。

 

http://www.chinaweekly.cn/upload_files/other/_20120516110535_kYMeT.jpg

周惟彦,壹基金前执行主席。现转身推广社会企业。王攀 摄

 

重要的是如何让公众信服
Q:但是你也谈到在政策范畴下,社会企业的概念很模糊?
A:在壹基金,我学会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等待规则,要先做起来再说。规则是自己定的。
做壹基金之前,很多人在质疑奉劝我们:壹基金这么草根的机构肯定不会长久,但现在呢?
壹基金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在中国做公益,民间要学会自下而上地做。我经常跟做公益的朋友聊:不要怕高调,怕高调引发攻击。因为你们不是为了一己之利,是为公众服务。

Q:李连杰曾直率地表达过公益组织和政府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否是你现在的困扰?
A:政府对民间机构又爱又恨。很多民间组织抱怨太多。其实不同的公益机构有不同定位。如果是平台型组织,和政府是合作关系,彼此提供资源;如果是执行性组织,那就找准方向,安心干,不需要和政府在宏观微观都要一致。如果是一个刚成立的草根就踏踏实实做事,因为最初几年你可能还用不上政府,这个阶段需要孵化器的帮助。政府没有太多精力帮助每一个草根或者初创NGO。
很多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喜欢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调子。你不能怨天尤人。好比你去追一个姑娘,追不上,大喊:我那么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呢?这只是证明你没本事。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获得帮助,有些不可以?埋怨太多,只会将自己和政府对立,非常不利于整个公益行业和政府的对接。圈子里很多人喜欢批评政府,但我们更多应该自查:是否自己做到足够专业,让公众信服?

Q:做壹基金时,招行行长马蔚华、腾讯的马云,万科的王石都是你的座上宾,你接触过大量企业家群体,他们做公益的心态是什么?你如何向他们推广“社会企业”这个概念?他们最关心什么?
A:坦率说,在中国,我没有看到一个企业家是完全心灵和谐。大部分企业家很焦虑,处于信仰缺失阶段,都在追求心灵归宿,这是中国社会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做慈善公益的初衷。
谈到社会企业,企业家的态度很有趣,一种表态:公益是公益,商业是商业,别混一块。他们质疑我,因为有顾虑,怕外界说他们想戴“白手套”。一种人觉得概念很好玩,平时老捐钱,不放心;做基金会,水太深,不敢试,做一个企业,还有公益性质,挺好。第二类群体什么年龄段都有,从80后到60多岁的企业家,这是我最高兴的。
企业家群体最关心社会企业的游戏规则和模式。比如有没有税法减免?有没有成功案例?有没有书籍推荐?他们只有看到成功的前例,才敢尝试;而在选择尝试什么样的社会企业时,他们感兴趣教育、医疗、养生、环保……这也是普遍的社会问题。

Q:很多企业家抛下身家转行做公益,或者去做社会企业?这种转型难度在哪?
A:难度是改变他们的赚钱心理。他们懂营销、财务管理……做企业没问题,但要扭转最终的目的。我会奉劝:你做的这个企业不是为了上市,不是为了买豪华车,而是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实现你的梦想。一旦观念扭转过来,非常容易。
其实,与企业家相比,公益圈里的人转型做社会企业更难。我曾试过帮助一些公益组织的人,教他们学会市场化、销售、品牌管理、仓储到生产流程的控制,但非常非常不容易。长期做公益的人跟人谈钱会紧张,跟赞助商要钱,分寸感很差。有些人是一味被别人欺负,有些人则表现出冰清玉洁的态度,让赞助商很不舒服。虽然中国古话说:道要,术为其次,但在公益领域,真的是相反。

Q:据说,你自己也在尝试做社会企业?
A: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大儿子十岁,小儿子一岁。在中国,我发现,很多父母其实不会做父母。孩子一出问题,骂社会环境、教育部、学校,但父母很少反思自己。整个社会对父母教育基本是空白。我有很多有钱的朋友,把0到3岁的孩子扔给保姆、父母,孩子的问题非常多,其实这就是父母的问题。两年内,我一直自己尝试在社区做一个家长互助中心。至今,我没有在中国发现一家纯公益的、以父母为教育对象的机构。
在中国,我也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商业机构表现出对教育行业的长远的关注。教育已经被商品化,很可怕。家长成为提款机。美国有一档最受欢迎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起初就是一个基金会出资赞助,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美国儿童。中国有什么?难道是《喜洋洋与灰太狼》吗?我不认为这部动画片好。
我常常想,今天的教育如此,孩子这样,那中国的未来交给谁?难道以后不断出问题再不断解决?做一家教育类型的社会企业,是大公益。

 

绿事件

    4月,汕头社会组织开放登记。当月,《汕头经济特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就“慈善类、公益类、服务类”三类组织放宽登记,明确培育措施。这一地方法规为全国首创。

    4月16日,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首次对社会公布。意见指出,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4月,民政部公布了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名单,此前已经连续6次获得该奖项的知名慈善家陈光标最终“落选”。4月2日,陈光标在其个人微博称,对落选并无特别的感觉。据媒体报道,陈光标落选的原因和其颇具争议的慈善方式有关。“中华慈善奖”是我国慈善领域的政府最高奖。

    4月,由官方与民间联手成立的中国慈善组织“微基金”,通过新研发的网络监督平台,开始发布账目精确到“每分钱”的慈善账本,捐助人可以免费查到每一分善款的流入和支出。有民众认为,此举让深陷“信任危机”的中国慈善,迈出了“公开透明”的一步。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慈善力量。但2011年,赖捐、乱捐、索捐等事件的发生,让中国慈善遭遇“危机之年”。

    近一个月来,洞庭湖连续发生江豚死亡事件,截至4月15日,已经有12头江豚死亡,其中有9头集中在一个星期内被发现。尽管死因尚未明确,但解剖专家分析,导致江豚死亡的原因可能有:感染传染性疾病、中毒、电鱼、饿死。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启动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洞庭湖江豚数量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专家预测,如果现状依旧,在未来15年内江豚即将灭绝。

    4月17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态,中国工程院应该对“烟草院士”一事给出明确的态度。2011年12月8日,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被媒体称为“烟草院士”。对此,控烟人士和烟草科研工作者针锋相对,但一直没有定论。

http://www.chinaweekly.cn/bencandy.php?fid=82&id=60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